药物。(图片来源:Pexels)
【看中国2025年4月22日讯】(看中国记者蔡思云综合报导)有人发现,在中国的一些定点零售药店买的药,价格不仅高于医院,甚至比电商平台贵两三倍。而且不同药店之间的药价差异也很大,令人感到困惑。记者深入采访后,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工人日报》记者采访后,发现了上述情况。近日,来自辽宁大连的王鑫(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怀孕后查出缺乏维生素D,医生给她开了一盒价格为47.4元的双鲸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药吃完后,她在住家楼下的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同品牌同规格的药物,其价格为63元,比医院贵15.6元。这令她感到很疑惑,于是便上某电商平台进行搜索,发现在一些店铺里29.8元就能买到同款药品。
来自北京的孕妇关仪(化名)的经历也很相似。她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而她服用的星鲨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药价差异也很大。她说,单位附近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卖54.3元一盒,而一些网店售价14.9元一盒,前者比后者贵两倍多。
为了解同地区其他药店的价格情况,记者打开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进入北京专区中的“医保药品比价”板块,输入关仪购买的药品后发现,北京共有168家定点零售药店售卖该药,价格从29.5元至68.5元不等,其中有137家药店的售价高于50元。
随后,记者致电西城区某药店查询,店员说该药品售价为56元。当被问及为何价格远高于互联网平台时,对方表示,该药店是全国连锁,按统一价格售卖,不清楚公司定价的衡量因素。
除了上述两个案例,来自杭州的张先生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去年冬天,患上感冒的他到楼下药店买药。店员向他推荐了云丰风寒感冒颗粒,售价为35元一盒。但张先生发现,该店的同款药物外卖价格却是11.3元。
经过一番交涉,店员表示,张先生可以按照线上的价格支付,但不能使用医保卡。张先生有些犹豫,他的医保个人账户里还有不少余额,不刷的话也取不出来。但面对3倍的价差,他最终还是决定用现金支付。
《新民晚报》早前报导,市民宋女士向“新民帮侬忙”反映,她在一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双黄连口服液,药店售价82元,差不多是互联网药店售价的3倍,这让她很费解。
记者做了一番调查,相关部门给出明确回应:此药已被纳入上海中成药带量采购目录,即将执行“对折”新价格。此外,医保局已在抓紧研究将互联网药店纳入医保支付的范畴。
哪些因素影响了药品定价?
受访专家认为,药品定价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对于公立医院、定点零售药店、互联网平台等经营主体来说,其药价差异源于运营模式、成本管理水平、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差异。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说,政府启动集采后,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成本降低,很多定点零售药店尚未参与集采,药品进价可能偏高。此外,药店的房租、人员工资、医保对接管理成本等都会体现在药价上。
邓勇说:“互联网药店之所以具有价格优势,一方面在于运营成本较低,部分大平台与药企直接合作,拿到较低的采购价。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很多平台通过低价策略揽客。”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廖藏宜从价格政策角度分析称,公立医院已实现药品销售“零加成”。而定点零售药店的药品要分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开展集采药品“进零售药店”试点,为集采药品售价划定范围。
除此之外,药店作为市场主体,对一些药品具有自主定价权。但廖藏宜也表示,自主定价权的行使是有限度的,必须确保定价的合法性、公平性、合理性。如果一些药店过份追求利润,出现价格虚高、价格欺诈等行为,或造成医保基金的“跑冒滴漏”,就会侵害参保人的权益,破坏医药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据中共医保局统计,截至今年2月,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上线定点零售药店比价功能。“比价神器”的推出有助于打破信息差。买药之前可通过官方平台进行比价,选择性价比高的购买渠道,同时要合理使用医保个人账户,避免浪费。
近期,不少地区进一步完善医保药品价格监测体系,为定点零售药店的药价划出红线。一旦高于“警戒线”,药店会受到提醒、约谈或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