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19-02-21 11:00:00作者:寻真
北京故宫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看中国合成图)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苦读,学习《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后来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敬信神佛。
他为官数十年,生活非常俭朴,即使身居宰相时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有人主张为他建新宅,他说:“人追求的是道义。一个人如果心中有了道义,无论身在何处心里都是高兴的。”
范仲淹没有为子孙置办田地房产,却用自己的积蓄兴学、置办义田、赒济他人。他一生因正义敢言而数次被贬,但他不因个人的际遇而悲伤,曾三度当京官又三次被贬到京外做官。
天圣七年,刚进京任秘阁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对皇太后铺张浪费被贬出京城。此为一进一出也。
明道二年,任右司谏的他,因坚持为他人讨回公道被皇帝贬往睦州。此为二进二出也。
景佑二年,范仲淹升任礼部员外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为防范仲淹直谏,便奏请皇上委任范仲淹做开封知府,并传话范仲淹“不为言官,不要多费口舌去议论国事”。此为三进三出也。
这要搁许多人身上哪还受的了?可是范仲淹的心却不为所动。
不患得患失,以平常心对待人生中的起落,是一种并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了人世间的真实状况:“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就是说人世间,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忙忙碌碌,道德仁义可以做为一种理想,但是关键时刻,有多少人能放下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呢?
古人所说的君子是一种高尚而难以达到的境界,得到了自己很期望的东西,也不会过分高兴,失去了心仪的东西,也不会痛断肝肠。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古人讲,不修道已在道中,当我们看到《岳阳楼记》中的另一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体会到范仲淹的胸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