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國旗(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亭綜合報導)加拿大難民申請人數在過去十年激增至近50萬,引發社會資源緊張和政治爭議。近日,保守黨針對自由黨提出的《C-12法案》提交修正案,旨在收緊庇護程序、加快遣返和限制福利,試圖逆轉這一「失控」局面。然而,人權組織警告,此舉可能損害國際公約承諾和弱勢群體權益。隨著美國副總統公開批評加拿大政策「失去理性」,這一議題已成為北美地緣政治熱點。加拿大政府如何平衡人道主義與國家承載力,正面臨嚴峻考驗。
難民人數「爆發」:從1.6萬到50萬的十年變遷
據移民、難民和公民部(IRCC)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11月,加拿大難民體系下總人數已達49.7萬餘人,包括在審庇護申請者、已獲保護的難民及其家屬。這一數字較2015年特魯多政府上臺時的1.6萬申請者增長近30倍,相當於哈利法克斯市總人口規模。 在多倫多、溫哥華和蒙特利爾等大城市,公園橋底和人行道旁臨時帳篷隨處可見,緊急庇護資源長期超負荷運轉。
難民主要分為兩類:政府安置難民(GAR)和私營贊助難民(PSR),這些通過聯合國渠道正規引進,數量相對穩定。2015-2017年,加拿大曾大規模接納敘利亞難民,總計逾4萬。 然而,暴增的核心在於「難民申請人」(refugee claimants),他們先入境後申請庇護,主要通過四條路徑:持旅遊、探親或學生簽證合法入境後轉申請;使用虛假材料(如假資金證明或邀請函)騙取簽證;繞過正規口岸,從美加邊境陸路非法入境;或直接在機場聲稱庇護。
這些申請人受《移民和難民保護法》(IRPA)及1951年《難民公約》「不推回原則」保護,入境後不得立即遣返,必須等待審理——平均耗時數年。在此期間,他們可獲住房、醫療和工作許可,部分轉為永久居民。海關工會主席馬克·韋伯在國會作證時指出,人手不足導致邊境審查鬆懈,許多人僅通過手機APP填表即可入境,無需背景核查。 這暴露了體系漏洞,被指為「有心人」利用。
2025年上半年,庇護申請總量達57,440件,較2024年同期下降34%,但積壓案件仍超10萬。 主要來源國包括墨西哥、印度和中國,魁北克省壓力最大,美加邊境「陸路申請」雖減少,但整體趨勢仍呈高位。加拿大難民理事會(CCR)批評,2025年政府援助難民目標從15,250人下調,私營贊助從23,000人降至16,000人,顯示資源分配失衡。
最新移民政策調整:從擴張到「剎車」
特魯多政府上臺後,移民政策以「多元化成功」為旗幟,2025年永久居民目標定為395,000人,較2022年峰值437,000人下調,但仍高於2019年。 為應對住房和醫療壓力,IRCC於2024年3月宣布,到2026年底將臨時居民佔比降至5%。2025年8月起,針對巴勒斯袒護照持有者推出一年期公共政策,便利其家屬入境。 此外,加拿大擴展「技術難民試點」,支持僱主招聘技能型難民。
難民政策方面,2025年IRB(移民和難民委員會)處理案件聚焦「受迫害國籍」,如委內瑞拉和土耳其申請者佔比上升。 美加「第三國協議」執行加強,2025年前8月遣返3,282名申請者,較上年增32%。 然而,積壓導致上訴延遲,部分申請者滯留數年,佔用公共資源。
美國副總統萬斯11月公開抨擊,稱加拿大「人口資源不匹配卻不斷擴大輸入」,並指責特魯多政府責任。此言引發社交媒體熱議,凸顯跨境壓力。
C-12法案風波:自由黨「修補」 保守黨「重塑」
為應對危機,自由黨於2025年10月引入《C-12法案》(Strengthening Canada's Immigration System and Borders Act),旨在優化庇護審理、減少積壓,並賦予政府以公共利益暫停個別申請的權力。 該法案強調邊境執法現代化,打擊跨國犯罪,但被保守黨斥為「治標不治本」。
11月26日,阿爾伯塔省保守黨議員迦納宣布,反對黨將向公共安全委員會提交修正案,針對三大漏洞:安全國家申請、虛假陳述和遣返執行。核心改革包括:
1. 限制安全國家申請:來自G7、歐盟等「民主法治」國家者不得申請庇護,除非證明面臨具體威脅。理由:此類申請者多不符「生命危險」定義。
2. 封堵「回國度假」漏洞:申請人若返回原籍國(無論探親或度假),申請自動失效,無上訴權。現行制度下,此類行為僅影響可信度,不導致失敗。
3. 從嚴虛假陳述:一經確認撒謊(如隱瞞居留史或編造故事),直接終止申請並遣返。過去,此類案件常拖延上訴。
4. 削減失敗者福利:庇護失敗者僅享緊急醫療,取消住房、教育補助。現況下,失敗者可滯留數年,耗費資源。
5. 擴大嚴重犯罪定義:將6個月以下刑期(如搶劫、襲擊)納入必遣返範疇,避免「技術漏洞」。
6. 數字化升級:統一審理、追蹤和遣返系統,實現部門數據互通,加速執行。
保守黨稱,此舉從源頭收緊、過程加速、結果加重代價,預計可減少30%無效申請。 迦納強調:「體系被濫用,政府難辭其咎,必須果斷改革。」
爭議四起:人權擔憂與政治博弈
修正案引發激烈辯論。人權組織如加拿大民權協會(CCLA)和CCR強烈反對,認為它違反《權利與自由憲章》,剝奪獨立評估和上訴權,可能將數萬弱勢者推向危險。 大赦國際警告,法案「嚴重限制庇護權」,暴露性別身份等敏感信息,危及LGBTQ+難民。 FCJ難民中心呼籲撤回,稱其為「強邊境法案」的延續。
自由黨承認壓力,但擔憂修正案被解讀為「反移民、不人道」,損害票倉。新民主黨(NDP)明確反對,魁人黨(Bloc Québécois)持複雜立場:支持技術調整,但拒全面站隊保守黨。隱私專員在聽證會上指出,數字化升級需平衡數據保護。
法案現由公共安全委員會審議,若通過眾議院和參議院,才能成為立法。但分析人士認為,自由黨少數政府下,修正案通過需跨黨支持,短期內恐難產。
展望:系統改革勢在必行
加拿大難民體系的深層危機已非單一法案能徹底解決,唯有全面、系統性升級才能恢復可控。2025年聯邦預算已明確將「邊境現代化」列為優先事項,未來三年將投入超過17億加元用於科技與國際合作雙輪驅動。
在科技層面,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BSA)正加速構建「全域感知邊境」體系。2025年11月起,所有陸路口岸全面啟用十指指紋+人臉識別生物採集終端;美加邊境高風險地段已部署200餘架紅外夜視AI無人機,結合衛星影像與地面感測器,非法越境發現率已從2023年的28%提升至目前的73%。同時,提前乘客信息系統(API/PNR)全面升級,航空公司須在起飛前48小時提交乘客完整數據鏈路信息,AI風險模型可秒級標記「高危轉難民」路徑。此外,2025年新修訂的《海關法》賦予邊境官現場提取手機數據許可權,一旦發現申請人剛在原籍國發度假照或商業活動記錄,可當場終止庇護程序並啟動快速遣返。
國際合作同樣取得突破性進展。最關鍵的《美加安全第三國協定》(STCA)「全邊境版」已於2025年3月生效,徹底堵死過去最主要的陸路非法入境通道;凡從美國非正規路徑進入者,加拿大不再受理庇護,直接原路遞解。與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等主要來源國簽署的「強制遣返備忘錄」已生效,2025年前10月快速遣返人數同比增長86%。與歐盟、五眼聯盟的情報實時共享機制讓「多國連環申請」無處遁形。加拿大還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在中東和非洲難民營前置面試點,將真正需要保護的難民提前安置入境,從源頭削減虛假申請動機。
多管齊下之下,2025年第三季度境內新提庇護申請已同比下降41%,積壓案件首次出現淨減少。專家認為,若科技投入與國際協議持續深化,加拿大有望在2027年前將難民體系總規模壓回20萬以內,重拾「有序、可控、人道」的平衡。但前提是國會必須確保相關預算與法案順利過關,避免再次陷入黨派扯皮。邊境科技與國際合作,已成為決定加拿大移民體系生死存亡的最後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