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失禮引爆區域反感(圖)

作者:Sakomoto 發表:2025-11-25 07: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外交
劉勁松(右前)與金井正彰(左前)步出會場時的畫面因拍攝角度引發熱議,遭外界質疑是刻意營造「中強日弱」的外交形象。(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11月25日訊】中國外交官劉勁松以雙手插入口袋的姿態,送客日本外務省官員金井正彰,這一幕在國際媒體上迅速發酵,成為現在日中關係最具代表性的畫面。

這個動作看似細微,卻在外交場合格外刺眼。外交談判通常具有極高象徵性,任何細節都反映國家立場。當中國官員在鏡頭前展現倨傲神情時,外界看到的是對對方國家的不尊重,也是對國際規範的刻意挑戰。

因此,這起事件受到高度關注,它代表中國正在用極強勢的態度回應區域議題,同時也顯示北京在形象管理上出現了明顯破口。

惹怒日本民意

這場會談的背景牽動深廣。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提出「臺灣有事」的說法後,北京採取一連串政治性報復,包括凍結赴日旅遊、取消市政交流、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以激烈軍事語言挑釁日本,以及各種傳播媒體和社群平台上,用仇恨言論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威脅要「全面清算日本右翼勢力」。

中國的動作在幾天之內迅速升溫,解放軍甚至發布日語版海報,以直白語氣警告日本若介入台海就將面臨全面打擊。這樣的敘事正在強化日本社會對中國的風險評估,也讓更多日本民眾意識到區域安全局勢已經不同往日。

歷史經驗證明,採取極端施壓手段,常常難以真正促成他國讓步。這一次的情況也十分相似,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不僅沒有退縮,他在國會的立場甚至更加清晰,表明日本在面對「存立危機事態」必須採取行動。

更重要的是,這一連串的衝突反而吸引了更多日本民意支持。最新民調顯示,日本民眾對高市的支持度持續上升,對提升軍備與強化安全體系的認同度亦大幅增加。《共同社》在11月16日公布民調顯示,高市早苗民調上升約5.5%,贊成「臺灣有事」動用集體自衛權的受訪者有48.8%,贊成增加日本國防支出的受訪者佔60.4%。

對於中國經濟武器化,經濟安保相小野田紀美說「すぐに経済的威圧するところへの依存はリスク」(對於動不動施加經濟威壓的對象,經濟依賴是風險)。這一番話也獲得日本輿論的高度認同。

當日本社會愈來愈團結,而中國動態愈來愈急躁,區域局勢將沿著另一條軌道發展:更強的集體安全合作,更清楚的價值聯盟聯繫。

全面深化臺日安保合作

中國對日本的水產品禁令是一個清楚例子。中國在去年福島排放議題中也曾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日本漁民隨後在政府協助下迅速開拓美國、歐盟、東南亞等新市場,並改善國內物流與加工能力。

因此當中國再次宣布禁止日本水產品時,日本漁業界呈現平靜反應。扇貝價格比禁令前上升逾倍,銷路也已被其他市場吸收。漁民反而表示對中國市場已有戒心,深怕依賴後又遭任意封鎖。這個例子揭示了一個更大的趨勢:各國正在加速調整供應鏈,避免將關鍵產業放在政治不確定性極高的市場內。

臺灣正好是大量採購日本水產品的市場,而且人均消費額遠勝中國。在中國推出水產品禁令後,賴清德總統端出壽司午餐,「有來自鹿兒島的鰤魚和北海道的帆立貝」表明力挺日本水產品。這個畫面立刻被臺日網友瘋傳,還登上各大國際媒體、日本地鐵新聞看板,以及新宿的最知名的曲面電視牆上。而同(21)日,臺灣政府也立即開放福島五縣的食品輸臺,以真正行動支持日本。

甚至有網友提到,賴總統端著壽司的畫面,神似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當年拿著臺灣鳳梨的畫面。中國對鄰國實施農漁產品制裁時,臺灣與日本互相扶持,反而更能提升產品供銷網路的品質,迅速消化中國衝擊。

對臺灣而言,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轉折點。臺灣能在此刻加深與日本的農漁產品貿易合作,協助高品質的日本農漁產品進入臺灣的加工、零售與觀光體系,建立更可靠緊密的雙邊市場。同時,臺灣的餐飲文化、超市供應體系與食品加工能提供更彈性的通路,補上日本企業離開中國後的市場空缺。

臺日雙方也能藉此擴大觀光交流,就像臺灣航空公司幾乎開通了全日本的地區機場航線,透過文化節日、觀光路線、離島活動、溫泉旅遊與航空合作,日本人也可以臺灣更多地方旅遊。當越來越多日本人能直接以第一線經驗理解臺灣,雙方的信任將具備更深厚的社會基礎。

非紅供應鏈成安保架構新核心

除了觀光產業與農漁產品,實現不受中國經濟威壓的市場環境,臺灣的經驗彌足珍貴。臺灣長年致力於對中關係的審慎調整,和平時與中國經貿往來同時避免受其箝制,關係緊張時迅速遠離中國。現在正是時候遠離中國。

臺灣的前經濟部長郭智輝推動的「非紅供應鏈」政策目標,在這次日中緊張中更顯清晰。非紅供應鏈的概念,是協助企業降低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並在全球民主國家間建立更具韌性的網路。

這樣的供應鏈能讓企業在不同市場之間保持靈活度,不受極權國家的政治干擾。然而,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30年後,世界各國要重建製造業並不容易,許多國家注意到,當初從深圳建立起中國現代製造產業鏈的是台商,臺灣是最有能力取代中國,協助各國重振製造業的國家。

為了讓臺灣與各國擴大經貿交流時,能夠一面順利跨國布局,一面將最重要的技術、研發、品質管理、法規遵循等關鍵環節保留在臺灣,前經濟部長推出「境外關內」政策,用政府力量攜手台商對外投資。

境外關內政策,後來在臺美貿易談判中被稱作「臺灣模式」,企業即便跨國布局,也能在核心部分獲得臺灣制度的保護。日本企業早已意識到這種結構的重要性,對於半導體材料、精密機械、食品加工等產業在臺灣設立共同研發或加工中心,也產生更高意願。

中國在這場外交衝突中展現的粗暴行為,與先前稀土禁令的全球震盪,促使更多國家重新審視北京在國際經貿中的角色,並對「非紅供應鏈」的概念產生認同。

曾經認為中國市場無可替代的企業,逐漸認識到單一市場帶來的政治風險會摧毀多年累積的信賴;曾經依賴中國生產基地的業者,也逐漸意識到國家之間的關係若被政治綁架,任何經濟利益都會瞬間消失。

這些現象共同揭示一件事:臺灣與日本之間的合作,不再只是友好互動,而是地緣政治演變下的必要選擇。而且將會有更多國家選擇疏遠中國,與臺灣、日本加深關係。

穿越地緣政治風險重要路徑

「非紅供應鏈」不必侷限在科技產業,臺灣在這場風暴中應展現成熟、穩定與主動的姿態,積極地邀請更多日本旅客來訪,建立更透明的產地追蹤制度,以加深日本業者對臺灣市場的信心。

臺灣更可以在供應鏈安全與觀光政策上,以對日合作模式為基礎,延伸至更多友好國家,使臺日關係更具戰略韌性。這些努力不僅能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也能促使國際社會看見臺灣對區域穩定所做出的貢獻。

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失禮行為會持續發生,當中國採用威脅語言、操控輿論與政治性禁令時,臺灣應透過開放合作讓世界看見另一種治理態度。真正能為區域帶來長期穩定的,是可信賴的制度與可預測的行為,而臺灣正具備這些條件。

未來的亞洲需要穩定與理性,臺灣與日本共同走向更緊密的合作,將是這個新秩序最重要的基礎。臺灣若能在此刻擴大臺日合作、深化非紅供應鏈,與日本真正成為策略夥伴,就能在區域轉折的最佳位置上,發揮最關鍵的政治經濟影響力。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