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 (圖片來源: VINCENT THIAN/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1日訊】美國的沉默,其實是一種明確的政策
中日關係因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強硬對中發言再度升溫,北京與東京的互動一度逼近外交臨界點,但真正左右局勢方向的並不是兩國之間的激烈言語,而是美國保持的異常安靜。川普(特朗普)政府既不對中國放話,也不為日本背書,更沒有以往「老大哥」式地主動介入。《BBC》評論提醒,有時候沉默本身就是一種政策,而美國此刻的沉默更像是經過精準衡量的外交算計,而非意外的空白。
以中東舞臺重建國際形象,川普不願被東亞問題稀釋
就在中日關係升溫的同時,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提出的加薩地區重建方案。中國與俄羅斯雖然選擇棄權,但沒有行使否決權,使得美國的提案以壓倒性支持獲得通過。川普因此成為新成立的「和平委員會主任委員」,並高調宣稱這是美國在全球外交上的「歷史性時刻」。《紐約時報》評論指出,川普正努力以「和平締造者」的身份重返國際舞臺,而這份形象的打造遠比介入東亞衝突更能凸顯他在大國競逐中的主導位置,因此,在此敏感時刻,他自然不願因中日爭端而失去聚光燈。
烏克蘭教訓揮之不去,避免再次陷入消耗戰
川普的沉默並非無心,而是來自過去經驗的深刻反省。烏克蘭戰爭至今仍未結束,而川普曾在競選期間聲稱戰爭會「在他上任前結束」的豪語,如今已無法兌現。《彭博社》分析認為,川普深知自己在烏克蘭議題上已經受過一次傷,而任何涉及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一旦介入便可能成為長期而巨大的負擔。正因如此,他在東亞的態度比以往更加克制,避免重蹈泥沼。
撤離「堤豐」飛彈,美國用行動表明不願捲入
除了外交語言上的安靜,美國的軍事動作也透露出同樣的訊息。就在中日情勢升高之際,美軍悄然將部署在日本岩國基地的「堤豐」中程飛彈系統撤離。這套能對中國沿海形成直接威懾的重要武器撤走後,《Defense News》評論指出,美國顯然不願在政治氛圍過熱時站在第一線,以免落入「日本主導、美國背書」的尷尬局面。《南華早報》進一步分析,美軍的後退意在避免任何擦槍走火被解讀成美國準備升高軍事存在,等於用撤軍向北京與東京同時傳達美國並不想成為中日互動的主角。
外交緊縮:刻意的低姿態與避免背書日本
在外交上,美國也採取與以往不同的低姿態。中國總理李強在G20前夕公開說明「沒有安排與高市早苗會面」,等於透過公開冷處理來表達立場。按過往慣例,美國通常會呼籲雙方保持克制,甚至在必要時進行勸和或協調,但這一次,美國完全沒有動作。《The Guardian》評論指出,這不是失能,而是川普刻意維持安靜,以避免使華府在不必要的時機承擔調停責任。《Japan Times》則揭示,日本官僚體系內部已開始重新評估美國的態度,逐漸理解美國並不願在高市早苗的政治言行引發爭議時公開背書,而這也突顯日美同盟並非「萬能保險」。
以不動作換取彈性,美國避免被拖入地緣風暴
美國的沉默既不是退縮,也不是旁觀,而是一種清楚的計算。川普需要維持他在聯合國才剛建立的和平形象,他不願再承擔類似烏克蘭戰爭般的長期消耗,更希望在全球力量重新洗牌的時刻保留最大的戰略彈性。他的不表態、不站隊、不急著出手,都是確保美國免於被牽動、被捲入、或被綁死在任何一方的策略。
沉默是一種力量,也是川普此刻最重要的策略
中日緊張雖仍未完全降溫,但真正需要理解的,是美國在這場動盪中刻意保持的距離。川普用沉默換取空間,用後撤維持彈性,用克制避免被拖入另一場難以抽身的危機。在這個時刻,美國的不作為其實就是最關鍵的作為,而川普比任何人都明白:唯有保持安靜,美國才能避免再度掉入消耗巨大的地緣漩渦之中。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来源:上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