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赤壁賦〉歷來評價極高,是蘇軾知名的代表作。

元豐五年,蘇軾與友人夜遊黃州,寫下散文〈前赤壁賦〉。
蘇軾(1036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善書法、繪畫,詩文詞賦斐然,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一門三學士」美譽。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於黃州作散文〈前赤壁賦〉,隔年寫成行楷書作品。

元豐六年,蘇軾提筆為好友傅堯俞寫〈前赤壁賦〉行楷書作品。(以上圖片來源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蘇軾夜遊黃州赤壁 寫下〈前赤壁賦〉
北宋大文豪蘇軾為人寬厚、絕頂聰明、多才多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文人之一。藝術方面,書法為「宋四家」之首,繪畫開「文人畫」先河。政治上有改革弊政的遠大抱負,也因此得罪朝中權貴,新、舊兩黨都對他不滿。官場生涯四十餘年,幾經沉浮,多災多難。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這是他生命中的一大轉捩點,但仕途受阻,卻在文學方面擁有更大的揮灑空間和成就。
蘇軾生性達觀,粗食布衣,不改其樂,處逆境仍不減其生活樂趣。貶謫黃州期間,創作出千古名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七百餘篇文學作品。
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夜遊,泛舟於黃州赤壁(赤鼻磯,非赤壁之戰發生地赤壁市)。遙想八百多年前,東漢末三國時期孫權大破曹操軍隊的赤壁之戰,心有所感,寫〈赤壁賦〉以抒懷,又名〈前赤壁賦〉。
〈前赤壁賦〉描繪夜遊赤壁的見聞和感想
〈前赤壁賦〉藉景抒情,描繪夜遊赤壁的見聞、感想。並採用「主客問答」的方式,彰顯出不同的生命視角與人生觀。
〈前赤壁賦〉從月夜泛舟寫起。全賦的布局、結構完整,理意透闢。在清風、明月、水波環繞中與友人對飲,吹洞簫之客倚歌而和。客者懷古傷今,由眼前景物聯想歷史事件,當年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之成敗興衰,升起人生苦短、渺如一粟的感懷與困惑。
蘇軾則以眼前同樣的水、月為喻,闡明「常」與「變」的相對性,不懼人之「有限」。轉念觀之,跳脫悲傷、矛盾,獲得超越和昇華,蘊含生命哲理。
元豐五年(1082年)十月十五日,蘇軾再度夜遊赤壁,寫下姊妹篇〈後赤壁賦〉。兩篇皆為文字優美,哲理深刻的作品,令後世傳誦不已。
當時,蘇軾受誣,背負以詩文譏諷朝政的罪名,大難不死,餘悸猶存。元豐六年(1083年),提筆為好友傅堯俞寫〈前赤壁賦〉行楷書作品,一再叮囑他小心收藏,深怕再招禍端,且說〈後赤壁賦〉書法留待來日再寫。
〈前赤壁賦〉書文雙璧 是蘇軾知名代表作
蘇軾書法獨具個人風格。雖習自晉唐,初學蘭亭,中年以後學顏真卿、楊凝式等,但又自出新意,遠離晉唐筆法。注重個人情感和精神意境的表現,開創「尚意」書風。其行書瀟灑豪放,豎、撇、捺等筆畫極為舒展,如行雲流水般快意自然。且字型較肥扁,寬多縱少,無怪乎黃庭堅笑稱其字如「石壓蛤蟆」。
〈前赤壁賦〉書文雙璧,是蘇軾知名的代表作。筆墨豐潤,結體穩密矮扁;清秀圓勁,韻味沉厚。全篇平和圓融,非常契合內容所表達的曠達思想和人生觀。
流傳過程中,前段略有缺損。起首36字相傳是明代文徵明補字,但據說實為文徵明的兒子文彭所補。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並以全名〈宋蘇軾書前赤壁賦卷〉指定為中華民國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