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2025年10月30日,美國總統川普(右)在韓國釜山金海空軍基地與中共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雙邊會晤。這是川普就任第二任總統以來首次與習近平會面,此前兩國關係已持續數月緊張。(圖片來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經歷了數月的激烈競爭和多輪複雜的貿易談判之後,中美兩大世界經濟強權的元首會晤,為雙方關係帶來了一絲難得的喘息空間。此次會晤結束後,雙方都對所達成的共識表達了滿意,白宮方面將其譽為為美國人民帶來了「歷史性勝利」,而中方則宣稱磋商「取得了積極成果」。然而,隨著會晤協議的更多細節陸續浮出水面,外界對於這是否預示著華盛頓與北京之間即將「休戰」,抑或是僅僅開啟了新一輪較量,看法日趨分歧,越來越多的分析指向後者。
川習會背景與「休戰」的初步判斷
本次中美元首會晤的舉行,其背景是兩國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持續的緊張與對抗。從關稅戰到科技管制,從供應鏈重塑到意識形態競爭,中美關係在過去幾年裡經歷了顯著的下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兩國元首的直接對話,本身就被視為一種穩定雙邊關係的嘗試。
從表面上看,此次會晤似乎達成了一種「互惠交換」的局面,即雙方都在特定領域做出了「對等的讓步」。這種策略性的妥協,使得雙方都能在國內宣稱取得了外交勝利。白宮的聲明中多次強調「中方取消反制措施」,意在突顯美方在談判中的主導地位和收穫;而中國商務部則以「美方做了什麼,中方做了什麼」的對應結構來呈現成果,旨在強調談判的「對等性」和北京的「合理」訴求得到了回應。這種巧妙的措辭差異,已然暗示了雙方在對待協議內容和未來走向上的不同側重與解讀。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種「對等讓步」的背後,是兩國都深知全面脫鉤或激烈對抗所帶來的巨大代價。美國克里斯多福紐波特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孫太一指出,中美之間已進入一種「被迫共生狀態」,雙方都明白,若完全脫鉤或全面對抗,其成本將是任何一方都難以承受的。無論是半導體、稀土、關稅、匯率、農產品採購還是港口費用等一系列複雜議題,雙方都在反覆試探與調整中,逐漸摸索出了一種「脆弱的平衡」。這種平衡並非基於信任或根本性矛盾的解決,而是基於對對方報復能力的忌憚和對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將此次結果形容為「溫和的協定」,她認為這標誌著貿易戰中的一次「脆弱停火」,將貿易關係大致恢復到會晤前的狀態。這也意味著,儘管有短期的穩定,但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並未根本解決,隨時可能再次爆發。
具體協議細節
此次中美元首會晤在經貿議題上達成了一系列具體成果,這些成果體現了雙方在各自關切領域的相互妥協。
美方獲得的讓步:
稀土相關產品與技術管控暫停一年: 中方同意暫停對稀土相關產品與技術的升級管控,為期一年。稀土是許多高科技產品和國防工業的關鍵原材料,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佔據主導地位。中方的這一讓步,緩解了美國及其盟友對關鍵原材料供應安全的擔憂。
加強合作打擊芬太尼: 中國承諾將加強合作,打擊芬太尼及其前體化學品流入美國。芬太尼濫用問題在美國造成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危機,美方一直呼籲中方採取更嚴格的管控措施。此項承諾被視為美方在公共安全領域的重要收穫。
大規模採購美國農產品: 中國承諾在今年最後兩個月至少採購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在未來三年內每年購買至少2500萬噸。此外,中方還暫停了對美國農產品徵收的部分報復性關稅。對於美國的農業州而言,這是一份及時的利好,有助於穩定農產品價格,提振農民收入。
中方獲得的讓步:
芬太尼相關關稅減半: 美國同意將與芬太尼相關的20%關稅減半。這對於中國相關產業而言是一個實質性的利好,有助於緩解因關稅壁壘帶來的經營壓力。
高科技企業管制暫緩一年: 美方同意暫緩實施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升級管制,為期一年。這項管制原計劃擴大受制裁中企名單,限制其獲取美國高科技產品,特別是那些可能用於提升軍事能力的技術。對於中國的科技巨頭而言,這提供了寶貴的喘息和調整時間。
301條款調查暫停一年: 美方暫停實施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條款調查,同樣為期一年。301條款是美國貿易法中一項重要的單邊貿易工具,其調查結果可能導致對中國相關產業徵收高額關稅。此次暫停,為這些行業避免潛在的貿易制裁提供了緩衝。
這些具體協議的達成,無疑為兩國關係帶來了短期的穩定性。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對等」的讓步,其深層次含義和未來執行中的不確定性,構成了此次共識的「脆弱」本質。
中共稀土管制:暫緩而非取消
儘管中美雙方都對會晤成果表示滿意,但仔細審視雙方公佈的成果清單,便會發現其表述上的細微差異,這些差異恰恰揭示了各自對協議內容解讀的不完全一致,也預示了未來合作中的潛在摩擦點。
在備受關注的稀土管制方面,中方宣佈將暫停實施10月9日公佈的相關出口管制措施,為期一年。然而,聲明同時指出,中方「將研究細化具體方案」。這句話至關重要,它暗示了升級管控的執行僅僅是延後,而非真正取消。這意味著,中國保留了未來重新啟用或調整稀土出口管制的權利,其戰略籌碼並未完全放棄。
同樣地,對於美方9月29日公佈的出口管制50%穿透性規則,白宮雖然表示將暫停實施一年,但這並不代表美方放棄了實施該規則的意圖,或者說,美方在具體細節的解釋和執行上保留了相當大的空間。孫太一對此分析稱:「表面上看雙方都退讓了一步,但這是基於對對方報復可信性的反應,而不是雙方已經放棄手中籌碼。」這表明,雙方的讓步更多是一種策略性的對衝,而非根本性的立場轉變。
另一個關鍵點是「一般許可」的發放。白宮聲明指出,中國將允許稀土、鎵、銨、銻和石墨等關鍵礦產出口,受益對象為美國最終使用者及其全球供應商。然而,中方官方聲明中並未提及這一內容,也未曾使用「取消」一詞來描述其稀土出口管制的調整。如何解讀「一般許可」的具體適用範圍和執行細節,很可能成為未來協定執行過程中雙方產生分歧的焦點。中美可以依據各自的立場和利益,對同一條款採取不同的解釋方案。白宮將此舉等同於「事實性取消」中國在2025年4月與2022年10月實施的出口管制,但中方在公開聲明中對此保持了沉默。
美國邁阿密大學政治學教授金德芳認為,中國在稀土方面的策略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會進一步激勵全球尋找替代來源,以及能夠取代稀土的合成材料。
在美中元首會晤結束不久,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言論,也印證了這種深層次的戰略疑慮。他直言,中方在許多方面是「不可靠的合作夥伴」,並強調美國需要擺脫北京在稀土供應上的主導地位——「那是一把懸在我們頭上的劍,也懸在全世界頭上的劍」。貝森特表示:「這是中國在對抗世界。他們把壓力施加在整個世界身上,而世界也正在反擊。未來一到兩年內,我們將加速行動,擺脫這把懸在我們頭上的劍。」這番話語凸顯了美國對於中國稀土優勢的戰略警惕,並預示著美國及其盟友將持續投入資源以尋求供應鏈的多元化和替代技術的研發。
鑒於中共此前的稀土管控措施涉及範圍之廣,歐盟方面也密切關注中方的緩和行動。歐盟貿易發言人奧洛夫·吉爾表示,歐盟的理解是中方的暫停措施適用於全球,但歐盟仍在與北京接觸,以瞭解具體執行方式。這表明,即使是暫時的緩和,其長期影響和執行方式仍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國際社會對此保持著警惕。
芬太尼問題:合作的挑戰
在芬太尼問題上,雙方的表述也存在差異。白宮聲明指出,「中國將採取重大措施,切斷芬太尼流入美國。具體而言,中國將停止向北美出口某些特定化學品,並嚴格控制向世界各地出口某些其他化學品。」而中方的說法則更為簡潔,僅為「雙方就合作打擊芬太尼達成共識」。這種差異暗示了美方對於中方行動的具體性和可執行性有更高的期待,而中方則可能在執行層面保留了靈活性。
金德芳對此表示懷疑,她認為未來中方可能聲稱無法控制前體化學品的流向,尤其是流向墨西哥等第三方國家的部分。她強調:「毫無疑問,這一切都很脆弱。」歷史經驗也支持這種觀點,她提醒道,「中國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也曾承諾購買大豆,但並未完全兌現。」這反映了在敏感問題上的合作,往往會受到複雜因素的影響,承諾與實際行動之間可能存在落差。
農業採購:回歸「常態」但仍存變數
在農業採購方面,根據白宮公告,中國承諾在2025年最後兩個月至少購買1200萬噸美國大豆,並在2026年至2028年每年至少購買2500萬噸。策緯諮詢公司研究主管裴西霞對此分析認為,這項協定基本上讓美中農業貿易政策回到了2025年前的「常態」。她解釋說,對於大豆種植者而言,這份採購協議為市場預期設定了底線,意味著農民可以以相對合理的價格出售作物,今年有望實現收支平衡。這對於許多需要依賴銷售收入償還債務和購買下一季農資的農戶而言,無疑是好消息。
然而,裴西霞也提醒道:「要說這是一場勝利仍言之過早,因為農民的處境並未比特朗普上任前更好。從某些角度看,他們的情況甚至更糟,因為今年市場的不確定性已造成衝擊,而未來這項協議是否能持續也仍存在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這表明,儘管短期內農業採購協議提供了穩定性,但中美貿易關係的長期波動性,以及全球農產品市場的複雜性,使得美國農民的未來前景仍充滿變數。歷史上,中美貿易關係的起伏常常伴隨著農產品採購承諾的變化,這使得此次協議的長期穩定性仍需時間檢驗。
台灣問題是潛在的「炸彈」
在本次中美元首會晤的官方通稿中,以及特朗普會後向媒體的表態中,「台灣」一詞幾乎未被提及。特朗普甚至表示,會晤期間中方「完全沒有提到」台灣。這一現象與拜登任期內中方的表態形成了鮮明對比。在2022年巴厘島峰會和2023年三藩市峰會上,習近平都曾直接且強硬地談及台灣問題。例如,在巴厘島峰會上,習近平明確指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是中國的內政。」他還強調:「任何人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違背中國的民族大義,中國人民都絕不會答應!」
此次會晤中台灣問題的「缺席」,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和解讀。一種觀點認為,這可能與特朗普政府的優先順序有關,其在第二任期內更傾向於聚焦貿易議題,而非台灣及更廣泛的人權問題。外界原本擔憂,為了達成貿易協定,特朗普可能會在台灣問題上做出讓步,但事實上並未發生公開的表態。
然而,這絕不意味著台灣的戰略重要性在中美關係中有所減弱。分析人士普遍指出,台灣問題依然是未來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危險的潛在衝突點。朱志群教授對此表示:「這牽扯到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以及對中國的戰略競爭,他(特朗普)不會輕易放棄台灣問題,所以一定會繼續打『台灣牌』。」這表明,儘管在元首會晤中台灣問題被擱置,但它作為中美戰略競爭的關鍵棋子,其地位並未改變。
川普(特朗普)在會晤後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採訪時,被問及如果北京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美軍是否會介入防衛台灣。他的回應是:「如果那種情況發生,你就會知道我的決定,他(中方)很清楚答案。」
綜觀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的協議細節,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華盛頓與北京之間並非迎來了真正的「休戰」,而是在「對等讓步」的基礎上,達成了一種極為「脆弱」的暫時平衡。這種平衡的建立,是基於雙方都意識到全面對抗的巨大成本,並在各自關鍵利益領域做出了策略性的妥協。
然而,這種平衡的「脆弱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雙方對協議內容的解讀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在稀土管制、芬太尼合作和農業採購等議題上,各自的表述都為未來的靈活操作留下了空間。這使得協議的執行充滿不確定性,隨時可能因為一方對條款的解釋或行動不符合另一方的預期而產生新的摩擦。
其次,專家們普遍認為,此次讓步更多是基於對對方報復能力的忌憚,而非根本性矛盾的解決。這意味著,一旦雙方認為手中的籌碼足夠,或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這種暫時的「停火」狀態隨時可能被打破。特別是對於稀土等關鍵戰略資源,中國的「暫緩」而非「取消」措施,以及美方對擺脫依賴的加速行動,都預示著深層次的科技戰和供應鏈競爭仍在繼續。
最後,也是最為關鍵的,是台灣問題這一潛在的「炸彈」。儘管在本次會晤中被刻意淡化,但它作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其重要性和敏感性並未減弱。美國的「戰略模糊」與中國的「核心利益」訴求之間的張力依然存在,任何一方在台灣問題上的行動,都可能迅速點燃兩國關係的導火索。
因此,此次中美元首會晤更像是漫長競爭中的一次短暫「換氣」,而非根本性的關係轉折。它為雙方提供了一個重新評估戰略、調整策略的機會,但同時也清晰地揭示了兩國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競爭仍在持續。華盛頓與北京之間,或許並非「休戰」在望,而是在開啟一輪更為複雜、更具策略性的新較量。這種較量將不再僅限於公開的貿易戰,而可能轉向更為隱蔽、更具長期影響力的科技競爭、地緣政治博弈和供應鏈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