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于朦朧事件看中共國家治理的失序(圖)

作者:李尊軼 發表:2025-11-04 08:3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于朦朧
于朦朧和母親合照(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5年11月4日訊】2025年9月11日,演員于朦朧墜樓身亡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以驚人的速度點燃輿論場。短短數小時內,從粉絲的震驚與哀悼,到質疑、猜測、陰謀論的蔓延,再到相關話題被刪除、關鍵詞被屏蔽,這一系列熟悉的輿情軌跡再次重演。

事件的迅速升溫與突然降溫,折射出當下中國在信息時代的一個結構性困境——政府試圖用「控制」維持「穩定」,卻常常因此喪失了最寶貴的社會信任。

于朦朧事件不是孤例。它只是當下中共國家治理的一面鏡子,反射出公共信息體系的脆弱、社會情緒的焦灼,以及政府對言論自由和民眾知情權、要求司法獨立的無視,制度對風險與信任的錯位回應。

一、事件經過與輿論點燃

9月11日上午,多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消息稱「演員于朦朧疑似墜樓」,隨後工作室確認死訊,並稱警方「已排除刑事嫌疑」。官方信息簡單、冷靜,但信息極度有限——沒有時間線、沒有細節。

在信息真空中,社交網路立刻被各種未經證實的內容填滿。粉絲翻看他生前最後一場直播,注意到他額頭似有傷痕、情緒低落;也有人聲稱看到「被灌醉」或「直播被中斷」的線索。不同說法相互疊加,逐漸演變成一場全民尋找「真相」的運動。

微博熱搜、抖音、B站成為輿論發酵的主陣地。短短一天內,相關話題閱讀量過億;隨後,不少帖子與視頻被刪除,搜索結果被清空。

這場突如其來的「點爆」,不僅僅是名人事件的情緒宣泄,更是一個被壓抑社會心理的出口——公眾想知道真相,卻一次又一次撞上「無可奉告」的鐵牆。

二、信息封鎖與信任真空

信息封鎖並不能平息輿論,相反,它往往成為新的火藥。

當權威信息遲遲不來,或者僅以一句「排除刑事嫌疑」草草了結,公眾就會用「想像」去填補空白。社交網路的演算法機制又天然會放大情緒性、陰謀性的內容,於是,謠言與質疑以病毒式擴散。

刪帖與封號隨之而來。大量關鍵詞——「墜樓」「直播」「真相」——被屏蔽,網友開始用諧音字、表情包、代稱繼續交流。信息的洪流被迫轉入地下,形成隱蔽的「次級傳播層」。

這種治理模式形成了一個悖論:管控越嚴,民眾越覺得「有事被掩蓋」;官方越沉默,猜疑越無法止息。

在信息社會,信任早已成為治理的關鍵資源。而一旦信任被掏空,再多的「闢謠」與「通報」也難以恢覆信度。信息封鎖,短期看似「穩」,長期卻是信任流失和政權崩潰的表現。

三、輿論裂變與社會心理的反噬

于朦朧事件的傳播路徑,揭示了一個典型的「輿論裂變」機制:

1.公眾初期關注的是事件真相與生命逝去;

2.封鎖與刪帖引發憤怒與懷疑;

3.各種版本的「真相」在不同社群中自我複製,形成平行敘事;

4.公眾逐漸將憤怒轉向體制性的批評。

這種裂變說明,輿情失控的根源往往不在「謠言」,而在「失信」。

當人們不再相信官方表述時,任何偶然細節都可能成為「證據」。於是,一個娛樂圈悲劇被賦予了政治象徵——它代表著對「被掩蓋真相」的普遍焦慮。

社會心理學認為,公共輿論的爆發往往源於情緒積壓。當表達渠道被關閉時,情緒會以更劇烈、更象徵化的方式反彈。于朦朧事件正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回聲」:一場關於死亡的悲痛,演化成對制度和政權的集體質疑。

四、國際輿論的放大與敘事失衡

事件的影響很快越過國界。世界各地輿論要求還原真相、給大眾公平交待的呼聲以及全球多地中國領事館門前的遊行示威活動和全球聯署聲援無不指向中共草菅人命、漠視人權,社會精英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只有淪為人礦資源了。

臺灣、印度、日本、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媒體也紛紛報導,海外媒體的報導重點不僅在於事件本身,更多的在於國家治理深層次的「信息封鎖」「謠言蔓延」「網民被禁言」等議題,而這又恰好動搖了中共執政合法性的來源。

這種敘事失衡,使事件從一個悲劇性個人事件,變成了「體制不透明」的國際樣本。

在全球信息競爭中,中共政權傲慢地放下了敘事主動權,展現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嘴臉。由於缺乏及時、可信的權威說明,國際媒體與網民自然傾向於相信「被壓制的真相」。

信息封鎖不只是國內問題,它正在削弱國家的對外溝通能力,讓外界更難相信官方版本——這正是「國家治理代價」的國際化體現,也是國家治理失序的表現。

五、治理邏輯的困境:穩定與透明的兩難

從官方角度看,刪帖與封控是「防止謠言擴散」「防止社會恐慌」的必要手段;但從社會效果看,它往往適得其反。無論如何,中共政權機關再次擁抱了「塔西陀陷阱」。

中國的國家治理在輿情管控上長期遵循「穩定壓倒一切」信條:寧可堵錯,也不能放錯。

然而,在信息傳播無孔不入的時代,這種模式越來越難以奏效。一個短視頻、一張截圖,都可能在幾分鐘內傳遍全網。面對這種速度,傳統的「封堵式管理」就像試圖用沙袋擋潮水。

「穩定」與「透明」的矛盾正在撕扯治理體系。

太透明,擔心引發輿論失控;太封閉,又必然製造更大的不信任。

這種兩難,使得中共政權陷入一種結構性失能:他們掌握了技術性的控制工具,卻失去了道義性的信任基礎。

輿情的本質是信任管理,而不是信息刪除。

六、結語:封閉管制型國家治理的終結

于朦朧事件帶來的,不只是一次輿論風暴,更是一面鏡子。它讓人們看到,在現代社會,信息封鎖已經不再是「穩定之源」,而是「不穩之因」。

公眾需要的並非更多的「正確引導」,而是更可信的「透明回應」;當局需要的也不是更多的「審查工具」,而是能夠建立信任的制度機制。

當一個社會的真相必須靠「揣測」來維繫,任何突發事件都會被解讀為「象徵」;當一個國家的公眾溝通機制停留在「刪帖」層面,任何悲劇都可能演變為政權崩塌。

信息時代的治理,不能再以沉默應對質疑。透明,不是風險;不透明,才是最大的風險。

于朦朧的墜落,也許是一場偶然的悲劇,也不排除就是導致中共倒臺的黑天鵝,至少是證明了中共在中國大陸建立政權已經進入「歷史的垃圾時間」,結合當前中國的外資回流、民營企業遭遇的「遠洋捕撈、近海捕撈」、知識精英和財富精英的移民潮等,無不彰顯這條鐵律:

民主非一日建立,專制一定是一夜崩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