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其勝選被BBC解讀為國民黨內部「非典型國民黨員」崛起。(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5年11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亭綜合報導)臺灣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於11月1日正式就職,其在德國之聲專訪中的爭議言論持續發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時評人範世平直指鄭麗文的立場正向大陸發出「錯誤信號」,恐讓臺灣淪為「下一個烏克蘭」;政治評論員李正皓則批國民黨玩「文字遊戲」,在「一中」定義上自相矛盾,糊弄臺灣民眾。吳建民等多位時評人剖析鄭麗文就職對兩岸關係、國民黨內部分裂及臺灣未來的多重衝擊。鄭麗文的親中路線雖獲黨內統派支持,卻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引發島內外對臺灣民主與安全的深刻憂慮。
鄭麗文親中路線凸顯 黨內整合成難題
11月1日,中國國民黨在臺北舉行第22屆第一次代表大會,鄭麗文宣誓就職,成為繼洪秀柱後該黨第二位女性主席。她在演說中強調:「臺灣已經沒有時間,不能再繼續往下沉淪,不能讓仇恨蔓延。」鄭麗文承諾將國民黨從「羊群」變為「獅群」,推動兩岸和平、2028年「完全執政」與政黨輪替。她重申三大原則:不讓臺灣成「麻煩製造者」、不淪為「地緣政治犧牲品」,並擔起「和平締造者」責任。
鄭麗文當選源於黨內「世代交替」呼聲,她以黑馬姿態擊敗郝龍斌,獲黨內統派與基層支持。維基百科資料顯示,鄭麗文1969年生,雲林人,台大法律系畢業,曾赴美英深造,早年加入民進黨,後因批評黨內人士被開除,2005年經連戰邀請轉入國民黨,歷任行政院發言人、立法委員等職。其勝選被BBC解讀為國民黨內部「非典型國民黨員」崛起,挑戰傳統藍營權力結構。
然而,就職前夕的德國之聲專訪成最大爭議焦點。鄭麗文稱「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反對增加國防預算至GDP 5%,並辯稱普京「不是獨裁者」,俄烏戰爭因北約東擴而起,北京「沒有把臺灣變成第二個香港的意圖」,但民進黨做法恐讓臺灣成「第二個烏克蘭」。這些言論與中共宣傳高度一致,引發島內反彈。X平台上,有網友評論:「國民黨有這樣的黨主席也是有福了」,並質疑其邏輯。
國民黨副主席陣容:代理人色彩濃厚 整合難題凸顯
鄭麗文任命李乾龍、蕭旭岑、張榮恭、季麟連為副主席,被游盈隆批評為「代理人陣容」:李乾龍代表本土派與朱立倫派系,蕭旭岑聯馬英九,張榮恭代表連戰。這些人士多為70歲以上資深黨務人物,缺乏實權派如侯友宜、盧秀燕支持。游盈隆指出,此陣容功能性強於領導力,無法助鄭麗文推動改革,國民黨副主席制度本身也成黨內「位子分配」工具。
國民黨內部已現分裂。侯友宜在新北市議會被問及「我是中國人」時,僅稱「我是中華民國人」,避談「中國人」。鄭麗文則暗示2028年總統候選人不限於盧秀燕,動搖其黨內「共主」地位。吳建民擔憂,此舉反映中共「以臺灣打臺灣」統戰成功,鄭麗文從民進黨「憤青」轉型國民黨高層,正是統戰典範。
民調發警訊 鄭頂「五面紅旗」
臺灣民意基金會10月民調顯示,國民黨支持率從9月高點下滑近4%,而民進黨回升2%。游盈隆分析,此因「大罷免」熱潮退去,主席選舉過程未加分,反成扣分。鄭麗文的「五面紅旗」(中國認同、九二共識、反台獨、求統一、削減國防)與主流民意對撞:僅6.6%民眾純中國認同,77%純臺灣認同;超半數支持增國防預算。
藍白合也現裂痕。民眾黨面臨「八年魔咒」,柯文哲官司纏身,支持率跌至14%。黃國昌欲選新北,卻稱若民調輸李乾龍將「成人之美」,游盈隆批此「愚蠢」,無排綠全民調機制不利民眾黨。宜蘭、彰化等縣市未讓位,藍白合「遍地荊棘」。
範世平:鄭麗文發「錯誤信號」 臺灣恐成「下一個烏克蘭」
範世平批評鄭麗文言論「詭辯」,邏輯缺失,完全為中共與普京「粉飾」。他指出,鄭麗文反對增國防預算,正如烏克蘭自斷軍備、放棄武器研發,導致俄羅斯誤判「無威脅」而入侵。烏東地區親俄派信號,讓普京以為「歡迎解放」,鄭麗文稱「臺灣人就是中國人」「一家親」,同樣給習近平「錯誤信號」——臺灣歡迎統一。
國台辦發言人已公開稱「解決臺灣問題最好辦法是一國兩制」,國民黨仍辯「九二共識非一國兩制」為偷換概念。範世平警告:不挑釁中國,但須強化武力、團結一致。鄭麗文口才好,但邏輯弱、幫中俄粉飾,記者聽不下去。
範世平預測,國民黨副主席多70歲以上,駕馭鄭麗文難。與吳建民觀點呼應:鄭為中共「臥底」,旨在毀滅國民黨。
李正皓:國民黨 「一中」定義和鄭麗文「普京民主論」
李正皓指出,國民黨長期在「一個中國」議題上採取「文字遊戲」策略,試圖以模糊的措辭平衡黨內派系與兩岸立場,卻導致公信力受損。他具體批評國民黨在臺灣宣稱「一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即所謂「一中各表」,但在大陸面對中共時,卻無人敢於明確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不等於中華民國」。這種在不同場合變換說辭的做法,被李正皓斥為「糊弄臺灣民眾」。
鄭麗文在《德國之聲》專訪中聲稱「一個中國指中華民國」,引發廣泛爭議。李正皓質疑,若鄭麗文真心堅持此立場,為何不去北京當面與習近平闡明?「你若不敢在中國講‘一中是中華民國’,那在臺灣這樣說就是在騙人!」他警告,國民黨若執政後推出所謂「新九二共識」,恐因缺乏一致性與可信度而被民眾質疑為「賣臺」。
李正皓進一步指出,國民黨的「文字遊戲」不僅未能彌合兩岸分歧,反而加深了臺灣內部對「九二共識」的不信任。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2025年10月民調,僅13%民眾支持統一,77%認同「純粹臺灣人」,顯示「九二共識」在島內已失去主流支持。 國民黨若繼續以模糊立場應對,恐在2026年縣市長選舉與2028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付出代價。
李正皓對鄭麗文在專訪中為俄羅斯總統普京辯護的言論尤為震驚。鄭麗文稱普京「不是獨裁者」,將俄烏戰爭歸咎於北約東擴,並將臺灣處境與烏克蘭類比,警告民進黨政策可能導致臺灣成為「第二個烏克蘭」。李正皓反駁,臺灣是經濟學人智囊團評定的「超級民主」地區(民主指數排名深藍,與澳大利亞、加拿大同級),而俄羅斯民主指數僅2.03(全球排名150),被視為高度集權國家。鄭麗文若能接受普京的「民主」,邏輯上也可能接受中(共)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從而為「九二共識」或「一國兩制」背書。
李正皓呼籲鄭麗文明確「九二共識」的新詮釋,擺脫國民黨長期糾結於此概念的困境。「不分場合、不分對象,國民黨都應堅持一致的主張,否則就是繼續糊弄民眾。」他擔憂,若鄭麗文延續「五面紅旗」(中國認同、九二共識、反台獨、謀求統一、削減國防預算),將進一步疏遠主流民意,損害國民黨選情。
游盈隆的分析與李正皓觀點相呼應:鄭麗文的親中立場與臺灣77%的「臺灣認同」民意背道而馳,可能導致國民黨在2026年縣市長選舉中重挫。民調顯示,國民黨支持率已從9月高點下滑4%,而民進黨微升2%,反映選民對鄭麗文路線的疑慮。
臺灣未來:民主危機與戰略抉擇
鄭麗文的當選被視為臺灣政壇的「超變數」,其親中路線可能加劇島內分裂與兩岸緊張。
鄭麗文11月1日的就職演說未能明確重塑「九二共識」,引發外界對其後續表現的觀望。國民黨若不調整策略,恐在2026年與2028年選舉中陷入更大困境。臺灣需在民主、防務與國際合作間找到平衡,防範內部分裂成為最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