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墜落 習近平治下迎來大災難時代(圖)


人民幣(Getty Images)
人民幣(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孟浩綜合報導)中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政治與經濟雙重危機。旅美上海企業家胡力任在自媒體《真實中國》節目中直言,習近平的執政方式正在將中國推向「大災難時代」。他指出,政治體系的高度個人化與忠誠至上的邏輯,導致國家治理能力全面退化。而經濟學家程曉農則從經濟角度分析,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家庭財富大幅縮水以及外資撤離,正在讓「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神話破滅。

政治體系的崩塌:忠誠取代能力的惡果

1.權力個人化與國務院的失能

胡力任指出,習近平執政13年來,中國的政治體系發生了根本性倒退。國務院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理論上應負責經濟與社會治理的核心決策。然而,自李強擔任總理以來,國務院已被架空,淪為「簽發文件的機器」。重大經濟決策集中在習近平親自主持的中央領導小組手中,李強等高官只有傳達權而無決策權。這種權力高度個人化的體制,讓專業治理被政治忠誠取代,經濟困局的根源正在於此。

例如,李強作為習近平的長期隨行舊部,從浙江到上海再到國務院,其晉升並非基於經濟管理能力,而是忠誠度。同樣,蔡奇、丁薛祥等高官多出身秘書或宣傳系統,缺乏專業治理經驗。這種「親信治國」模式與毛澤東時代的「老幹部治國」如出一轍。當年的老幹部多為文盲,卻因「出身紅」而主政;如今的親信雖有現代教育背景,但核心邏輯仍是「忠誠高於能力」。

2.隱形文革與沉默的恐怖

胡力任進一步分析,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正在上演一場「隱形文革」。與毛澤東時代依靠紅衛兵的暴力清洗不同,今天的清洗依賴體制性恐懼與行政控制。反右的帽子被「政治不可靠」取代,批鬥大會變為內部通報,紀委與巡視組成為新的「紅衛兵」。學者噤聲、媒體自審、企業家流亡,知識與理性被封殺。這種沉默的恐怖比街頭暴力更具滲透力,通過心理恐懼與制度約束,讓社會陷入「信息黑洞」。

地方官員忙於「報喜不報憂」,企業家學會「裝甲配合」,專業人士選擇沉默自保。這種「忠誠陷阱」使國家失去自我修復能力。當敢於說真話的人被清除,政策制定與執行陷入虛假繁榮的怪圈,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形同虛設。

3.習近平的權力焦慮與人格根源

胡力任從心理學角度剖析習近平的執政風格,認為其權力焦慮源於極度的不安全感。習近平的成長經歷——紅二代出身、父親被打倒、全家流放、梁家河的艱苦歲月——塑造了他對權力的獨特認知。在那個思想被摧毀的時代,他學會了通過服從權力獲得安全,通過控制他人緩解恐懼。這種「權力防禦人格」體現在他對親信的偏好上:李強、蔡奇、丁薛祥等人之所以被重用,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他們能提供情感安全感。

這種心理機制不僅影響習近平個人,也將國家拖入集體性焦慮。胡力任指出,習近平越缺乏信任,越要求忠誠;越害怕失控,越追求全面控制。這種惡性循環使政治體系從「理性治理」轉向「政治儀式」,討論變成讚頌,研究變成宣誓,國家治理陷入空洞化。

4.政治文化的缺失與信仰危機

胡力任強調,中國的政治危機根源於精神文化的缺失。毛澤東時代以「人定勝天」摧毀了理性與信仰,習近平延續了這種「權力即真理」的邏輯。中國的政治文化崇拜權力而非真理,缺乏謙卑與敬畏精神。相比之下,美國的科技與制度進步得益於基督教文化中的敬畏規律與尊重真理的精神,而中國卻在「與天斗」的傲慢中迷失。

這種信仰缺失不僅體現在最高領導人身上,也滲透到整個社會。官員為權力服務而非國家,民眾在高壓下學會沉默,社會失去對真理的追求。這種文化缺陷使得中國難以通過內部改革實現自我救贖。

經濟困局:從「中國熱」到「新年送別宴」

1.房地產泡沫破裂與家庭財富縮水

程曉農援引《華爾街日報》的分析,指出中國經濟正面臨歷史性挑戰。房地產市場的崩塌是核心問題之一。據報導,中國城市家庭平均每戶因房價下跌損失約9萬美元(約60多萬人民幣),總財富損失高達18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一年GDP的1.5倍。這一損失規模甚至超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時期。與美國不同,中國家庭的財富基礎本就薄弱,收入水平較低,房地產業佔家庭財富的比重過高,泡沫破裂帶來的衝擊尤為嚴重。

此外,中國目前還有8000萬套空置住房,相當於美國住房總量的兩倍。這些空置房預示著房價還將繼續下跌,家庭財富將進一步縮水。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家庭、企業和政府的債務總量已達到GDP的3倍,債務危機使得經濟復甦希望渺茫。

2.外資撤離與「中國熱」的終結

程曉農強調,中國的經濟困境不僅源於內部問題,外資撤離也是重要因素。《華爾街日報》指出,隨著中國經濟陷入困境,曾經蓬勃發展的市場吸引力正在消退。美國企業已不再將中國視為「機遇之地」,甚至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美中關係的優先級顯著下降。這種態度轉變不僅限於美國,臺灣企業也應重新評估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程曉農認為,過去「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說法是中共宣傳部門製造的神話。如今,隨著經濟持續下滑,這一神話已徹底破滅。《華爾街日報》將2025年中國經濟的報導稱為「新年送別宴」,宣告了「中國熱」的終結。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從「經濟機遇」變為「風險來源」。

3.社會心理的「鴕鳥效應」

程曉農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心理狀態,指出年輕人在經濟衰退下的反應並非抗爭,而是「自我壓抑」與「躺平」。許多30多歲的年輕人因失業或低收入繼續依賴父母,內心充滿無力感。他們通過刷短視頻尋求短暫快感,類似「鴕鳥效應」——將頭埋進沙子裡,逃避現實。這種社會心理的普遍化,使得中國難以出現類似民主國家的抗議運動,社會變革的前景渺茫。

4.國際影響力的負面轉向

程曉農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從積極轉向負面。過去,全球許多國家因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而願意與其合作。如今,隨著經濟下滑和政治高壓,中國的國際形象受損。各國開始警惕中國帶來的不穩定因素,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這種轉變對中國的全球地位構成了長期挑戰。

根本問題:歷史的重演與精神危機

胡力任指出,習近平的執政理念深受其成長經歷影響。他信奉的不是自由與法治,而是權力與生存。從梁家河到中南海,他的執政邏輯延續了毛澤東的反智傳統,將中國推向深淵。毛澤東留下的「政治病毒」——以鬥爭為信仰、以權力為真理——從未消失。這種邏輯讓中國社會學會了沉默與服從,理性被恐懼凍結。

習近平或許認為自己是「歷史的選擇」,但胡力任認為,他只是「歷史的重演」。他用忠誠取代能力,用控制取代信任,用恐懼維繫穩定,用謊言塑造光榮。然而,越想證明偉大,越顯脆弱;越想掌控一切,越失去一切。真正的偉大來自自知渺小,真正的力量來自尊重他人。當一個國家拒絕學習、拒絕敬畏、拒絕反省,其結果必然是自我毀滅。

未來展望與改革建議

胡力任認為,中國要走出危機,必須進行摒棄忠誠邏輯、重建信息透明的治理機制和重建精神文化等根本性改革。不過,從歷史來看,要中共自我進行改良可能性幾乎沒有。

程曉農從國際角度提出建議:

- 各國應謹慎對待中國: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負面作用凸顯,各國應重新評估與中國的經濟與政治關係。

- 臺灣應減少依賴:臺灣企業與政府需調整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尋找多元化發展路徑。

- 避免對民主化過分期待:中國社會的「鴕鳥效應」表明,短期內難以出現大規模民主化運動,國際社會應以現實態度應對。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