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完全停止跳動或無法充分泵血,通常是致命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完全停止跳動或無法充分泵血。由於其突發性,心臟驟停通常是致命的。
如果心臟驟停發生在醫院外,存活率不到10%。全球每年估計有200萬例與此類心臟健康事件相關的病例。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發現了50多個與風險增加或降低相關的因素。
心臟驟停的危險因素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發生心臟驟停的風險較高,但在沒有心血管疾病卻發生心臟驟停的人中,其原因通常不明。
一項發表在《加拿大心臟病學雜誌》上的新研究,通過分析與心臟猝死相關的風險因素來探討這一疾病。他們總共確定了56個非醫學風險因素,他們還計算出,如果減少這些因素,40%至63%的心臟驟停是可以預防的。重要的是,正如作者所解釋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占「可預防病例的最大比例」。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研究能夠幫助臨床醫生,從應對心臟驟停轉向預防心臟驟停。
最明確的心臟驟停風險因素除心血管問題病史之外,還包括呼吸驟停——例如:溺水或窒息;糖尿病——這會導致電解質水準的突然變化,從而影響心臟;某些藥物,包括抗生素和利尿劑;身體創傷——如突然受傷,尤其是在心臟部位。
心臟驟停很難預測,因此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復甦這些患者的最佳方法上,而不是預防其發生。
樣本的採集
科學家們從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獲取了總計50萬2094名中老年人的資料,並對他們進行了平均13.8年的隨訪。該資料庫中的受試者提供了長期、詳細的信息,涵蓋各種因素,包括: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因素。他們還提供了血液和尿液樣本,以便研究人員分析他們的DNA和生物標誌物,並接受了各種醫學影像學檢查。
為了弄清與心臟驟停相關的風險因素,科學家們採用了孟德爾隨機化方法。這項技術利用遺傳信息,幫助識別環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待續)
(文章來源:https://peakstatecoff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