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習會」未談台灣對此,國際媒體與學者多認為,台灣議題被跳過顯示美中雙方有意「降溫」。圖為美國與中華民國的旗幟。(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pixabay/維基百科)
【看中國2025年10月31日訊】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在南韓釜山舉行會晤,這是川普重新掌權後首度與習近平面對面會談。雙方針對貿易、科技、芬太尼管控及稀土供應等議題展開討論,但「台灣問題」並未出現在公開談話或官方聲明中。對此,國際媒體與學者多認為,台灣議題被跳過顯示美中雙方有意「降溫敏感議題」,而非美國對台立場轉變。
美方:對台政策不變 台北:穩定中保持警覺
中央社報導指出,台灣駐美代表團在會後表示,會談未觸及台灣議題,美方對台政策「沒有改變」。台灣外交部也在會前強調,「台美關係非常穩定」,並稱雙方在安全與經濟層面持續合作。
路透社分析指出,美中目前在貿易、科技等議題上有迫切需求,雙方可能刻意避開台灣,以確保對話順利推進。報導同時引述外交觀察人士說法,認為「不談」不等於「放棄」,而是將焦點暫時轉移至更具實際利益的領域。
5月與共和黨議員提出「不歧視台灣法案」(Taiwan Non-Discrimination Act)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絲拉金(Elissa Slotkin),今天也對此表示,本來希望川普至少能重申對台政策,而不是完全不提。與川普關係密切的共和黨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則說,「我們對台灣的支持是廣泛且深厚的」。
外媒:雙方可能達成默契 不讓台灣問題主導談判氣氛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指出,這次會談的沉默與過去不同,文章引述分析人士指出,這或許代表美中雙方形成一種務實默契:在雙邊關係敏感時期,不讓台灣問題主導談判氣氛。
澳洲廣播公司(ABC)指出,川習釜山會的主要成果集中於經貿協議,台灣並未成為爭論焦點,顯示雙方均希望在高風險領域保持穩定。
學者:信號模糊可能削弱盟友信任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表示,台灣議題的缺席雖有助於短期緩和,但長期可能造成「信號模糊」。倘若華府為經濟利益淡化安全議題,可能讓亞洲盟友對美國承諾產生疑慮。
《Foreign Policy》則指出,儘管目前沒有跡象顯示美方在台灣議題上讓步,但若未來經貿談判深化,「台灣被排除」的狀況仍可能引發政治與安全層面的擔憂。
台灣學界:應強化自主與戰略模糊空間
台灣學者分析,川習會未談台灣並非壞事,但提醒政府應保持高度警覺,並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與戰略自主能力。政治學者指出,當美中選擇「不談」,台灣更須確保自身安全架構與外交連結不受影響。
有智庫專家表示,台灣應視此次會談為「外交風向的提醒」,未被提及並不意味安全無虞,反而顯示兩強在戰略上可能調整焦點,台灣必須預作準備。
分析:戰略穩定下的脆弱平衡
整體而言,外界普遍認為,美中在釜山會談中刻意避談台灣,反映雙方當前關係進入「戰略穩定期」:既不挑釁,也不讓步。這種「降溫」或可緩和短期緊張,但對台灣而言,如何在「被跳過」的外交場景中維持能見度與安全保障,將是未來最大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