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花帖〉灑脫恬淡,有「五代蘭亭」美譽。(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盛世。不僅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在各類文化領域也大放異彩。書法方面在唐太宗大力提倡下,楷、行、草、隸、篆等各種書體皆發展成熟,尤以楷書為最,名家輩出。然而,唐末動亂不已,民不聊生,書法發展隨之衰微,五代時期堪稱唯一的書法家只有楊凝式了。
楊凝式被視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工詩文,善書畫。進士出身,累官太子少師、太子太保等,世稱「楊少師」。
楊凝式的書法自歐陽詢、顏真卿楷書入手,再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行書,對行草書尤其擅長。用筆雄強遒勁,奇逸奔放,風格獨特,自成一家。他一方面繼承唐法,同時又開啟了宋人書法對「意」的追求,因此被視為「由唐入宋一大樞紐」。
中國北方美食:涮羊肉搭配韭花醬
〈韭花帖〉是楊凝式的書法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五行書」。是一封全文63字,高26厘米,寬28厘米,寫給友人表達謝意的信札。韭菜是一種平價蔬菜,韭菜上生出的白色花簇為韭菜花,就是此帖中的「韭花」。
韭菜是春天的當季蔬菜,春韭最是美味。中國人吃韭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詩經‧七月》有言:「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意思是說春四月初以小羊和韭菜來祭神。
「韭菁」就是韭菜花,韭花的食用記錄見於漢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韭花的食用記錄則見於漢代,在北魏賈思勰所著,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本古代農牧巨著《齊民要術‧種韭》中,引用漢代崔緹《四月令》:「七月韭菁」,「韭菁」就是韭菜花,七月適合品嘗可口的韭菜花。
中國民間農家常以韭菜花為主要原料,加上生薑、花椒、鮮辣椒、食鹽等配料,碾碎成細末,入瓶罐密封,製成風味獨特、經久不壞的韭花醬。韭花醬尤其流行於北方,因北方僅有夏、秋兩季才有價廉物美的韭菜可買,因此,北方人就在天寒地凍的冬季前做好濃郁開胃的韭花醬,拌麵條、夾烙餅等都非常好吃,搭配涮羊肉更是不可或缺。
〈韭花帖〉灑脫恬淡 有「五代蘭亭」美譽
〈韭花帖〉偏向行楷書,點畫生動,結體端莊,巧妙地融合內擫和外拓筆法。最大的特點是字距較大,行距更寬,章法間隙疏闊,留有大片空白。全篇洋溢簡單自然、灑脫恬淡的書風,深得王羲之〈蘭亭集序〉筆意,有「五代蘭亭」美譽。
楊凝式〈韭花帖〉大意是告訴朋友:午睡起來,感覺肚子飢餓難耐之際,忽然收到您捎來的一封信,還贈送一盤美味可口的韭花。當秋天第一片葉子落下,預告秋天來了,韭花味道正濃郁,我搭配肥嫩的羊肉果腹,這真是一道難得的美食。我填飽了肚子,心中非常感謝您的饋贈,在此提筆寫這封信表達我的感謝之情。
許多人不解:一盤韭菜花不過是尋常滋味,並非山珍海味,值得如此感激涕零嗎?殊不知楊凝式身處五代亂世,飢腸轆轆時能飽餐一頓羊肉佐韭花的美食,有多麼驚喜、感恩!
楊凝式此信是「無心插柳」的佳作,不經意間就將一封書信揮灑成了「天下第五行書」。可見書法家有時候正襟危坐,經營布局,刻意想寫一篇優秀的書法作品,反而不如放鬆心情,自在提筆,結果更在水準之上。當然,先決條件還是得具備扎實的書法功底,否則是無論如何也揮灑不出傑作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