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圖片來源:Lukas Schulze/Getty Images)
地球高空的大氣平流層中有一層隱形的「保護傘」,叫臭氧層,離地面15到30公里。它像個超級英雄,擋住了太陽發出的有害紫外線,保護著我們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可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這把傘破了個大洞!1985年,3個英國科學家——喬·法曼、布賴恩·加德納和喬納森·尚克林,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在春天變得特別薄,薄得像個「空洞」。他們把這個發現寫進了《自然》雜誌,震驚了全世界。
這個空洞可不是自然現象,而是我們人類惹的禍。科學家很快找到元凶:一種叫氯氟烴(CFCs)的人造化學品。曾被廣泛用在冰箱、空調、噴霧罐和泡沫塑料裡。CFCs飄到高空後,被太陽紫外線分解,釋放出氯原子,據稱一個氯原子就能毀掉成千上萬個臭氧分子,臭氧層就這樣被破壞了。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製冷,從家裡的冰箱到醫院、超市,甚至電腦資料中心,都得靠製冷設備,都要使用製冷劑。誰能想到,製冷劑的選擇竟然演繹了一場百年的輪回故事,主角就是二氧化碳(CO2),它從被遺忘到重新成為明星,像是冥冥中註定。
早年的製冷英雄:二氧化碳
100多年前,人類剛開始用機器製冷。那時候,氨(NH3)是大明星,因為它製冷效果好,廣泛用在工廠裡。但氨有毒,還有腐蝕性,用起來有危險。於是,二氧化碳(CO2)在19世紀末開始流行。它無毒、不易燃,安全又可靠,很快被用在客輪、軍艦和冷藏火車上,成了當時製冷界的「安全王牌」。
可到了1920年代,家用冰箱開始流行,一種更安全、更方便的製冷劑被發明後。二氧化碳雖然安全,但需要高壓設備,成本高,使用不便,漸漸被遺忘。
氯氟烴(CFCs)的輝煌與危機
1928年,化學家湯瑪斯·米奇利發明了CFCs。這簡直是當時的「完美發明」:無毒、不燃燒、超級穩定,使用非常方便。CFCs很快風靡全球,冰箱、空調、噴霧罐、泡沫塑料,到處都有它的身影。二氧化碳等天然製冷劑被擠出了市場。
但好景不長。到了70年代,科學家認為氯氟烴(CFCs)是個「大麻煩」,認為它飄到高空的臭氧層後,會釋放氯原子,破壞臭氧分子,導致臭氧層變薄,以致形成臭氧層空洞,並且使空洞越來越大。這讓有害紫外線更容易到達地面,威脅到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的安全。
全球齊心「補天」:《蒙特利爾議定書》
臭氧空洞的發現讓全世界緊張起來。1987年,聯合國成員國聚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簽下了《蒙特利爾議定書》。這份協議要求全球逐步停止使用氯氟烴(CFCs),至今有198個國家加入,堪稱國際合作的經典案例:結果是CFCs的使用量大幅下降,到2010年,南極上空的臭氧空洞縮小了20%,科學家預測到2060年代,臭氧層能恢復到1980年的水準。
責任編輯:瑜正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