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火升級 港口費用與稀土管制開闢雙重戰線(圖)


港口
美中兩國間的貿易摩擦目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對抗階段,從10月14日開始實施的相互港口費徵收,配合中國強化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標誌著這場持續多年的貿易戰已從傳統的關稅領域,擴展至航運基礎設施和戰略資源控制等更為關鍵的經濟命脈。圖為江蘇省南京市港口等待裝船出口。(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美中兩國間的貿易摩擦目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對抗階段,從10月14日開始實施的相互港口費徵收,配合中國強化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標誌著這場持續多年的貿易戰已從傳統的關稅領域,擴展至航運基礎設施和戰略資源控制等更為關鍵的經濟命脈。這一系列舉措不僅直接影響雙邊貿易成本,更對全球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經濟秩序產生深遠衝擊。

港口費用互徵:針鋒相對的經濟報復

中國此次對美國船隻徵收港口費用的措施,被廣泛視為對美國先前類似政策的直接報復。根據中國央視報導,自10月14日起,停靠中國港口的美國相關船隻每淨噸須繳納400元人民幣(約56美元)的費用。這項措施的適用範圍極為廣泛,涵蓋所有美國擁有、營運、建造或懸掛美國旗幟的船隻,同時也包括美國企業營運的船隻,或美國公司持股達25%以上的船隻。

更值得關注的是費用的遞增機制設計。央視明確指出,此費用將逐年上調,預計到2028年4月將攀升至每淨噸1,120元人民幣。這種階梯式增長不僅增加了美國航運企業的長期經營壓力,也為未來的談判留下了調整空間,體現了中國在政策設計上的戰略考量。

新加坡航運分析師莊惠如對這項措施的經濟影響進行了詳細評估。她估計,運載煤炭等乾散貨的船隻從實施之日起可能需要額外支付高達300萬美元的港口費用。按照費用遞增趨勢,到2028年,一艘載重近20萬噸的巨型散貨船每年可能需要承擔超過1,000萬美元的巨額費用。

這些數字對航運業而言構成了「重大」負擔。船務經紀公司Thurlestone Shipping的專家指出,此類費用不僅直接增加了運營成本,更可能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新配置。航運公司將被迫重新評估航線規劃,尋找替代港口或調整運輸策略,這將對全球貿易流向產生連鎖反應。

在這場港口費用戰中,中國通過豁免中國建造的船隻,巧妙地為其本土產業創造了競爭優勢。考慮到中國建造的船隻目前已佔據全球乾散貨船隊近半數份額,這項豁免政策不僅能有效緩解新稅對中國船隊的衝擊,更可能促使全球航運公司在未來更傾向於選擇中國製造的船舶,以規避高額港口費用。長期而言,這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造船業和航運業中的主導地位。

稀土出口管制:戰略資源的武器化

10月9日,北京當局宣布對稀土技術及相關物項實施新的出口管制,這一舉措被視為中國在貿易戰中使用的另一項戰略武器。稀土元素在現代工業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別是在製造汽車電機、風力發電設備、智慧型手機以及各種軍用設備的關鍵磁性材料方面。中國作為全球領先的稀土生產國,其在這一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得稀土管制成為極具威力的經濟工具。

歷史上,稀土一直是中美貿易談判中的主要癥結點。中國掌握著從稀土開採、分離、冶煉到磁材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這種高度集中的供應體系使得短期內很難找到完全的替代方案。即便其他國家能夠在礦物開採方面實現多元化,但在純化和磁材加工環節仍然存在技術和產能瓶頸。

中國的稀土管制措施迅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在華府明確表示,七大工業國集團(G7)各國應團結一致,共同應對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他強調:「日本對中國上週宣布的廣泛稀土出口限制深感關切,G7應團結處理這個問題。」

這一表態反映了國際社會對稀土供應鏈風險的深度擔憂。G7國家可能會採取協同儲備、替代材料研發、回收體系擴容以及加速第三國供應開發等組合策略來應對。然而,考慮到稀土產業鏈的複雜性和中國的技術領先地位,這些努力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消除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的多重反制措施

面對中國的一系列措施,美國總統特朗普迅速做出強硬回應,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這一威脅的嚴重性不言而喻,如果真正實施,將對中美貿易造成毀滅性打擊,同時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的連鎖反應。

與此同時,美國針對進口木材、廚櫃及軟體家具等品項的新關稅已於本週二正式生效,其中多數商品源自中國供應鏈。這些措施的同時實施,顯示了美國試圖通過多重手段對中國施加經濟壓力的戰略意圖。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對中國的稀土管制措施進行了強烈抨擊,稱這些新限制是「中國對抗全世界」的行為,並堅定表示華府及其盟邦「不會受到指揮或控制」。這種表態凸顯了美國在關鍵戰略資源問題上不妥協的立場,也預示著未來圍繞稀土的國際博弈將更加激烈。

國際影響與第三方牽涉

儘管貿易戰火不斷升級,兩國間的高層對話渠道並未完全關閉。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川普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預計於10月底在韓國會晤,雙方致力於化解貿易風波。他強調:「100%關稅並非必然……儘管上週有此宣布,雙邊關係仍維持良好。溝通渠道已重啟,我們拭目以待後續發展。」

中國將韓國船廠韓華海洋旗下五家美國子公司列入制裁黑名單的舉措,進一步激化了與華盛頓的對峙,同時也將韓國等第三方國家捲入了這場經濟對抗。這表明,貿易戰的影響已超越美中雙邊範疇,開始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更廣泛的衝擊。

作為即將舉辦美中元首會晤的東道主,韓國面臨著複雜的地緣政治壓力。韓國既要避免被「次生制裁」波及,又要維護其在全球高端造船業的競爭地位。這種兩難處境反映了中等強國在大國博弈中面臨的挑戰。

在關稅與港口費雙重壓力下,東南亞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有望承接部分終端組裝與轉運業務。然而,這些國家在稀土深加工能力、航運基礎設施與合規能力方面仍需時間發展,短期內難以完全填補供應鏈缺口。

未來展望與風險評估 長期結構性影響

基於當前發展態勢,未來可能出現幾種不同情境:

首先是技術性緩和情境。如果月底的美中領導人會晤能夠釋出善意,雙方可能在港口費與關稅的部分品項上交換暫緩或豁免措施,並就稀土建立對話機制。這將使市場波動短暫回落,但結構性脫鉤趨勢難以根本改變。

其次是管控升級但可預期的情境。雙方維持目前的施壓水平,按既定階梯逐年上調費率並擴大管制範圍,但通過「事前通知—寬限期—有限例外」的機制來降低衝擊。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能夠在一定預見性下進行調整。

第三種是快速升級與外溢情境。如果會晤破局或出現新的地緣政治摩擦,100%關稅威脅可能成真,港口費進一步加碼且擴大適用範圍,稀土管制清單延伸至更多下游製程。這將導致全球運價、原材料與終端產品價格同步跳漲,通膨壓力重新抬頭,金融市場劇烈波動。

無論短期內出現何種情境,這場貿易戰都已對全球經濟結構產生深遠影響。「去風險」與供應鏈重組已成為各方的共同語言。企業和政策制定者需要為一場「可管理、可預見、可分散」的長期拉鋸做好準備,而非期待一次性的全面解決方案。

當前的美中貿易摩擦已超越傳統的關稅戰範疇,演變為涉及基礎設施、戰略資源和技術供應鏈的全面經濟博弈。這種對抗不僅對兩國經濟造成直接影響,更對全球貿易規則、供應鏈穩定性以及多邊經濟秩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的發展走向將不僅取決於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更需要國際社會的協調配合與創新思維,以在維護各自核心利益的同時,避免全球經濟陷入更深層次的分裂與對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