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王畫像。(圖片來源:公用領域/維基百科)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道應》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老子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大意]老子說:「人們所畏懼的,也不能不畏懼」。
【原文】老子曰:「知而不知,尚矣;不知而知,病也!」
[大意]老子說:「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
(一)
周成王向太史佚請教為政之道說:「我要具備怎樣的德行,才能使百姓親附我?」尹佚回答說:「用民要適合時宜,而且要恭敬謹慎地對待他們。」成王接著問:「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敬慎呢?」尹佚說:「好像面臨深淵,猶如行走在薄冰上。」成王說:「做個君王,如此可怕!」
尹佚說:「天地之間,四海之內,你善待百姓,他們就會熱愛你順從你;你不善待百姓,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你的仇敵。過去夏商的臣民起來反抗桀紂而自願臣服湯武,宿沙民眾自發起來攻打宿沙君王而歸順神農,這些歷史事實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怎麼能不害怕這民眾的力量呢?」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們所畏懼的,也不能不畏懼」。
註:周成王,姬姓,名誦,周朝第二位君王。其在位時,遷都於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即「宅茲中國」的功績、大封諸侯、派兵東征、制禮作樂,鞏固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姬誦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二)秦穆公兵敗的啟示
秦穆公發動軍隊,準備去襲擊鄭國。蹇叔說:「不能這樣做。我聽說凡要襲擊他國,都應該是用兵車行軍不得超過一百里,而士兵步行不得超過三十里,這是因為只有這樣行動計畫才不會洩露,部隊官兵才不至於過分疲勞,軍隊的給養也不至於耗盡,國內的百姓也不至於疲憊不堪,前線後方都能鬥志高昂,部隊戰鬥力旺盛,到這時候去攻擊敵人,就能消滅他們。現在我軍行軍數千里,還得多次穿越其他幾個諸侯國的地盤,這樣去襲擊鄭國,我不知道行得通行不通。我提請君王慎重考慮此事。」秦穆公不聽蹇叔的意見。蹇叔只得到郊外給部隊送行,他披麻戴孝、哭哭啼啼,部隊在這種氣氛中出征了。
部隊經過周都向東進發,鄭國商人弦高假借鄭國君的命令,拿出十二頭牛來犒勞秦軍,並代表鄭國君用賓客禮節歡迎他們。秦軍的三位將領以為事情已經敗露,驚恐地一起商量:「我軍行走千里來偷襲人家,還沒到達目的地,人家鄭國已經知道,他們也一定事先有準備,看來我們不能再去襲擊了。」於是率軍回撤。
正在這個時候,晉文公剛去世,還沒下葬,晉軍主帥先軫對晉襄公說:「早先我們先君與秦穆公交好,天下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諸侯中也沒有人不知道這件事的。現在我們先君去世還沒下葬,秦國非但不派人來弔喪,而且偷襲鄭國途經我國也不借道,這無異是欺侮我們新君孤幼。請允許我率軍伏擊他們吧。」晉襄公答應了。於是先軫領兵在殽山與秦軍相遇,經過一番激戰,大敗秦軍,並俘獲秦軍三位將領,勝利返回。
秦穆公聽到部隊慘敗,穿著喪服來到祖廟哭告,以獲取大家對他的諒解。所以老子說:「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而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
註:秦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春秋時期政治家,秦國第九位國君。秦穆公在位期間,審時度勢,在內政方面善於任用人才,加強國內的發展。對外採取以和為主的方針,與晉國保持相對友好,同時向西發展,使十二個戎國服於秦國,拓地千里,得以稱霸西戎,並被周襄王賜予金鼓,成為春秋時代的霸主之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