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照片出現在2025年10月8日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螢幕顯示獲獎者的照片。 (從左到右) 北川進 (日本)、英國出生的理查德羅布森和奧馬爾·M·亞吉 (美國約旦)。 (圖片來源:JONATHAN NACKSTRAND/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8日訊】2025諾貝爾化學獎在北京時間今(8)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澳洲學者理查.羅布森(Richard Robson)、美籍化學家奧馬爾·M·亞吉(Omar M. Yaghi)及日本化學家北川進(Susumu Kitagawa)共同獲得,以表彰他們於「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領域的開創性研究。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指出,這3位得主創造一種具有巨大空間的分子結構,氣體與其他化學物質能夠在其中流動。這些被稱是「金屬有機框架」的結構,其兼具金屬離子和有機分子的多孔材料,能夠以極高的效率儲存氣體,以及吸附污染物,且在能源和環境科技領域上帶來革命性應用。此項突破性成果不只能夠為材料化學開闢全新方向,同時也為永續能源和碳捕捉技術奠定關鍵基礎。
據日媒《朝日新聞》報導,這次來自於京都大學的北川進獲獎,使得日本於化學獎領域的得主已經累計達9人。而上一次日本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是在2019年,由吉野彰獲得。6日頒發的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也是由日本大阪大學的榮譽教授坂口志文獲得。
今年得主是因為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分子架構。他們所創造的「金屬有機框架」包含著巨大的孔洞,能夠讓分子自由進出。同時研究人員已利用這些材料,自沙漠空氣中來蒐集水分、能從水中提取污染物、捕獲二氧化碳,以及儲存氫氣。
這類分子建築是以金屬離子作為「角落支柱」,再用長鏈有機分子相互連接,而組成擁有巨大空腔的晶體。化學家透過改變組成元素,能夠以「量身打造」出不同功能的MOF,比如選擇性吸附特定氣體、導電或者促進反應。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表示,金屬有機骨架擁有驚人的潛力,可以為客製化新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源自1989年的靈感 自不穩定至突破性穩定結構
該項研究可以追溯至1989年,當時羅布森第一次嘗試用新方式利用原子的特性,把帶正電的銅離子和四臂有機分子結合,而產生如鑽石般且內含無數微孔的晶體。儘管結構最初不穩定、容易崩解,不過北川進和雅吉分別於1990年代到2000年代初期接續突破。
北川證明氣體能夠在結構中自由進出,且預測MOF可具柔性;而雅吉則成功製造出穩定且可通過「理性設計」來調整特性的MOF,為此一領域奠定堅實基礎。
能夠改變世界的材料 可望助力環境永續
自從三位得主的研究問世之後,全球化學家已經開發出數以萬計不同MOF材料,並廣泛應用在吸附全氟化合物(PFAS)、分解環境中的藥物殘留、捕捉二氧化碳,以及自乾旱地區的空氣中來收集水分等領域。
這些多孔結構已經被視為對抗氣候變遷和環境污染的重要科技基石,將可能成為人類解決能源及環保挑戰的關鍵利器。
北川進是一名日本京都大學學者;羅布森於澳洲墨爾本大學任教;奧馬爾·M·亞吉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這3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
BREAKING NEWS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8, 2025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2025 #NobelPrize in Chemistry to Susumu Kitagawa, Richard Robson and Omar M. Yaghi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ic.twitter.com/IRrV57Ob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