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對月圖〉呈現出悠遠的文人畫風,可說是經典之作。(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又是一年中秋節。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每逢中秋,賞月總是民間盛事。對中國人來說,中秋是文化符號,蘊含家園情懷,總能觸發人們的無限思緒。
千百年來,高懸在夜空中的月亮依舊皎潔,映照在古畫裡的月色依然動人。秋意漸濃,月華如水,讓我們一起走入古畫佳作——馬遠〈對月圖〉裡,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同賞天上月,共品人間情。
〈對月圖〉高遠深邃 經典之作
中秋佳節自古以來就是華人世界相當重視的節日之一。除了月圓人團圓的意義之外,皎潔的月光也被畫家寄託諸多的情感。其中,馬遠的〈對月圖〉呈現出悠遠的文人畫風,可說是經典之作。
題材上,馬遠的〈對月圖〉描繪了一位隱世高人坐於磐石之上,持杯向月、邀月共飲,一童捧壺侍立的場景。作品中鋪陳的朦朧月光,為畫面營造出一份高遠深邃的氣氛,而這種運用月圓團圓與山中孤寂的反差創作出來的效果,為賞畫者演繹出一股幽深高遠的意趣。
〈對月圖〉「以偏概全」風格獨特
〈對月圖〉最特別之處,就在於馬遠所獨創的「以偏概全」畫風,即突出主景於畫面一角,再用渲染手法將畫面逐漸變化為遠樹朦朧、霧雨煙嵐,然後通過指點眺望的人物,把欣賞者的注意力引向虛曠的一隅,給予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這種水墨畫風格,除了作者個人的情感抒發之外,通常也與政經情勢有所相關。習慣將畫作內容集中在畫面一隅的馬遠,在後世有著「馬一角」的別稱,因鑒於戰禍讓宋朝版圖分裂,而刻意地在作品的構圖上有著明顯的分割與留白,讓觀者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看見了畫家心繫家國的文人風骨。
馬遠蒼勁風格 影響深遠
馬遠(公元1160∼1225),是南宋寧宗時代的宮廷畫家,因為畫藝精湛,曾被授與最高職位。自曾祖輩至其子都是皇家畫師,擅畫山水。他的藝術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作畫特點是布局簡妙,線條硬勁,意境深邃清遠,標誌著南宋山水畫的時代特色,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為「南宋四大家」。
對他簡潔有力的構圖,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其蒼勁畫風,對於後來浙江地區的畫壇有巨大深遠的影響,是明代浙派畫風的重要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