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演員艾蜜莉·布朗在接受《綜藝》雜誌播客訪談時,表示這項AI創作出來的演員令她感到毛骨悚然。圖為2025年10月2日,艾蜜莉·布朗在紐約市羅賓威廉斯中心舉行的英國電影學院獎「The Smashing Machine」放映會上發表演說。(圖片來源:Jason Mendez/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0月3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綜合報導)人工智慧(AI)的浪潮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席捲全球,其影響力從科研實驗室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眾多受衝擊的領域中,創意產業,特別是娛樂圈,無疑是最受關注且爭議不斷的焦點之一。近日,一位名為「蒂莉·諾伍德」(Tilly Norwood)的「AI 演員」的出現,不僅在好萊塢掀起軒然大波,更將AI對人類職業的衝擊這一議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引發了從奧斯卡影后到工會組織的強烈反彈。這起事件不僅是單純的技術進步與傳統行業的摩擦,更是對人類創造力、情感價值以及勞動權益的深刻詰問。
AI 演員「蒂莉·諾伍德」:產業衝擊的縮影
「蒂莉·諾伍德」並非真人,而是一個完全由AI生成的虛擬角色。她的創作者,荷蘭演員暨喜劇家艾琳·范德·維爾登(Eline Van der Velden),將她塑造為一位擁有「鄰家女孩魅力」的棕髮少女,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著由AI生成的喜劇短劇和偽造的試鏡照,甚至被合成到知名脫口秀節目中。范德·維爾登的目標是讓「蒂莉」成為「下一個史嘉蕾·喬韓森」,這無疑觸動了娛樂產業最敏感的神經——人類表演者的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
蒂莉的出現,立即引發了美國演員工會——電視廣播藝術家聯盟(SAG-AFTRA)的嚴厲譴責。工會明確指出,蒂莉「並非演員,而是一尊由電腦程式生成的人物」,其程式是透過無數專業表演者的作品訓練而成。工會強調,AI演員「無從汲取人生經歷,無真實情感可言」,並且質疑觀眾是否願意觀賞脫離人類體驗的電腦生成內容。這項聲明不僅是對蒂莉的否定,更是對所有試圖以AI取代人類表演的行為發出的嚴正警告。
好萊塢的頂級明星們也紛紛表達了反對意見。奧斯卡影后提名人艾蜜莉·布朗(Emily Blunt)表示,這項創作讓她「毛骨悚然」。曾主演《撲克臉》、《女子監獄》等知名劇集的女演員娜塔莎·萊昂(Natasha Lyonne)更是直接呼籲,任何與諾伍德合作的經紀公司都應遭到所有工會的聯合抵制,她形容此事「深深的誤導,且徹底令人不安」。連資深影后琥碧·戈柏(Whoopi Goldberg)也加入了反對的行列。這些明星的表態,不僅代表了個體演員的擔憂,更凝聚了整個演藝圈對AI技術潛在威脅的共識。
面對外界的強烈反彈,蒂莉的創作者范德·維爾登試圖澄清,強調此創作「並非取代人類,而是創意之作——一件藝術品」。她將創造蒂莉的過程比喻為「繪製角色、編寫劇本或塑造表演」,並主張此類創作應「視為獨立類型」來評判,而非與真人演員相較。然而,這種說法並未能平息業界的憂慮。因為在許多人看來,即使出發點是「藝術創作」,其結果卻可能直接導致人類演員的飯碗不保,並從根本上顛覆了表演藝術的定義。
AI對娛樂產業的深遠影響
蒂莉·諾伍德事件僅僅是AI對娛樂產業衝擊的一個縮影。事實上,AI技術在好萊塢的應用早已廣泛,並在多個環節產生了影響:
劇本創作與內容生成: AI已被用於生成劇本大綱、對話、角色背景,甚至完整的短片劇本。雖然目前AI尚無法創造出具有深度情感和複雜敘事的傑作,但其輔助功能已能顯著提高編劇的工作效率,同時也引發了對編劇原創性、版權歸屬以及未來需求量的擔憂。
視覺特效與動畫: AI在視覺特效和動畫領域的應用更為成熟。從AI輔助的圖像生成、風格轉換、自動補幀,到利用深度學習模型生成逼真的人物表情和動作,AI極大地降低了製作成本和時間。然而,這也意味著傳統的動畫師、特效師、模型師等角色的工作內容將被重新定義,部分重複性高的工作可能被取代。
數位替身與肖像權: AI技術能夠捕捉演員的聲音、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並生成高度逼真的數位替身。這使得電影製作方可以在不聘請演員的情況下,讓「數位分身」出演特定場景,甚至讓已故演員「重現銀幕」。這不僅對演員的肖像權、聲音權構成巨大威脅,也模糊了「表演」的界限,讓演員的勞動成果可能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無限次使用。這正是SAG-AFTRA在2023年罷工中極力爭取AI保護條款的核心訴求。
選角與市場分析: AI可以分析大量數據,預測演員的市場號召力,甚至根據劇本推薦最合適的演員。此外,AI還能用於觀眾偏好分析,指導內容創作和發行策略,使電影製作更加「數據驅動」。
音樂創作與音效設計: AI音樂生成器可以創作背景音樂、主題曲,甚至模仿特定作曲家的風格。音效設計師也可以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和編輯音效。這對音樂創作者和音效師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正如SAG-AFTRA所言,AI演員「竊取表演成果導致演員失業,威脅藝人生計,並貶低人類藝術之價值」。這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考量,更是對藝術本質的哲學性詰問:如果藝術可以被程式碼生成,那麼人類情感的價值何在?藝術的靈魂又將寄託於何處?
AI對其它人類職業的廣泛衝擊
娛樂產業只是AI衝擊的一個典型案例,事實上,其對其他各行各業的影響同樣深遠且複雜。
創意產業的普遍化衝擊:
平面設計與插畫: AI繪圖工具如DALL-E、Midjourney等可以根據文字描述生成各種風格的圖像,這對傳統插畫師和平面設計師構成了挑戰。雖然AI目前缺乏人類的創意洞察和文化理解,但其生成效率和成本優勢不容忽視。
- 新聞與內容寫作: AI可以自動撰寫新聞稿、財務報告、產品描述等內容。許多媒體機構已開始利用AI輔助編輯或生成部分內容,這對記者和內容創作者的基礎性工作產生了影響。
- 攝影: AI在圖像處理、修復、合成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強,甚至能生成逼真的人像和場景,這讓傳統攝影師在某些領域面臨競爭。
知識型工作者的轉型:
- 法律行業: AI在法律文件審閱、案例研究、合同分析方面的效率遠超人類。律師的角色可能從大量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轉向更具策略性、判斷性的高階任務。
- 醫療保健: AI輔助診斷、藥物研發、手術機器人等技術正在改變醫療實踐。醫生和醫護人員需要學習如何與AI協同工作,提升診斷準確性和治療效果。
- 金融服務: 演算法交易、詐欺檢測、風險評估等領域已廣泛應用AI。金融分析師和顧問需要利用AI工具提升決策效率,並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
- 教育: AI輔助教學、個性化學習路徑、智能評估系統正在改變教育模式。教師的角色可能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和協調者。
服務業與藍領工作的自動化:
- 客戶服務: 聊天機器人、虛擬客服已成為許多企業的標準配置,取代了部分基礎的客戶諮詢工作。
- 零售業: 自動結賬系統、智能庫存管理、機器人導購等技術正在改變零售體驗,減少對人力的需求。
- 物流與製造業: 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無人倉儲、自動駕駛貨車等技術,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物流速度,但也對傳統製造工人、倉儲工人、司機等藍領工作者構成直接威脅。
挑戰與機遇並存:人類如何應對AI浪潮
AI的崛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蘊含著巨大的機遇。
挑戰:
- 大規模失業與技能錯配: 許多重複性、可預測性強的工作將被AI取代,導致部分勞動者失業,並產生嚴重的技能錯配問題。
- 倫理與偏見: AI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可能繼承和放大數據中的偏見,導致不公平的決策。AI的自主決策能力也引發了責任歸屬和道德倫理的擔憂。
- 數位鴻溝擴大: 掌握AI技術和資源的個人或國家將獲得更大的優勢,可能進一步擴大社會和經濟不平等。
- 對人類創造力與情感的挑戰: AI生成內容的普及可能導致人類對原創性、藝術性和情感共鳴的感知發生變化,甚至產生對人類自身價值的質疑。
機遇:
- 提高生產力與效率: AI能夠自動化繁瑣任務,處理海量數據,極大地提高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和決策質量。
- 創造新工作崗位: AI的發展將催生新的職業,如AI訓練師、倫理AI專家、AI系統維護工程師、提示工程師等。
- 增強人類能力: AI可以作為強大的工具,輔助人類完成更複雜、更具創造性的任務,將人類從重複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投入到更具價值的活動中。
- 解決全球性難題: AI在氣候變遷、疾病診斷、新藥研發、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有望為人類社會帶來福祉。
- 個性化與普惠化: AI可以提供高度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從教育到醫療,讓更多人受益於先進科技。
「蒂莉·諾伍德」的案例,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AI時代人類社會的焦慮與希望。它提醒我們,技術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但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引導技術走向,卻是我們可以選擇和塑造的。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對技術的擁抱,更是對人性的堅守,對倫理的考量,以及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深思熟慮。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AI浪潮中,找到人類職業的新定位,並確保科技發展最終服務於人類的福祉。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