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在一起,你有沒有變得更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段關係值得珍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前幾天和朋友們吃飯,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到底甚麼樣的人算是好伴侶?有個女孩說:「我男朋友對我挺好的,買菜做飯,照顧人無微不至,連我媽生日都比我記得清楚。可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就是說不上來。」
我想了想,告訴她:「也許問題不在於他對你好不好,而在於和他在一起,你快樂嗎?」這話說出來,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點意外。但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我們總是被教育要找一個「對自己好」的人,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甚麼叫真正的好。
真正的好,是讓你敢做自己
我有個朋友,談戀愛三年,朋友圈裡全是兩人的甜蜜合照。她男朋友確實貼心,會在她加班時買宵夜送過去,會在她心情不好時耐心哄她。可她私下跟我說:我總覺得他愛的不是我,而是他想像中的我。
甚麼意思呢?她喜歡看懸疑小說,他覺得女孩子應該看點溫馨的;她想學攝影,他說那太燒錢了,不如學點實用的。每次她表現出和他期待不符的一面,他都會用「我是為你好」這樣的話來糾正她。
久而久之,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即使是一些小事,比如想吃甚麼、想去哪裡,都要先想想他會不會不高興。她說:「我覺得自己快要不認識自己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最好的愛情,是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為對方想要的樣子。
好的伴侶,會讓你在他面前毫無保留。你可以不那麼妝容精緻,可以有小脾氣,可以有各種小毛病,也可以有些不切實際的夢想。他不會試圖改造你,而是陪你一起面對那個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
愛情裡的能量守恆定律
我認識一對夫妻,結婚十五年了。妻子得了抑鬱症,情緒起伏很大,經常半夜哭醒。按理說,這樣的生活會讓人疲憊不堪。但每次見到她丈夫,他雖然明顯憔悴了不少,眼神裡卻還是有光的。
他跟我說:她生病了,但她還是我愛的那個人。她難過的時候,我就不做聲陪著她;她好一點的時候,我們還是會一起看電影、逛超市。這些平常的時刻,讓我覺得一切都還是有意義的。
這話聽起來很平淡,卻讓我特別感動。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好的感情關係裡,即使會有消耗,但總體上是相互滋養的。你給出的愛,會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你身邊。
相反,有些關係就像黑洞,無論你投入多少,都會被吞噬得干乾淨淨。我見過有人為了維持一段感情,放棄朋友、放棄愛好、甚至放棄工作。可對方不但不感激,還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最終,付出的那個人耗盡了所有的熱情,變得麻木而空洞。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共同成長型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伴侶之間會互相激發潛能:一個人努力讀書,另一個人也會受到鼓舞;一個人學會管理情緒,另一個人也會慢慢變得更成熟。
而在互相消耗型關係里,一個人努力,另一個人卻拖後腿;一個人想要突破,另一個人卻用冷嘲熱諷澆滅激情。久而久之,愛意被磨光,生活只剩下怨懟。
我們常說,婚姻不是「1+1=2」,而是「1+1>2」。因為兩個人的力量疊加起來,進一步擴大。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伴侶,有個很簡單的標準:和他在一起,你是變得更有活力,還是越來越疲憊?
問問自己:和他在一起,你有沒有變得更好?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段關係值得珍惜。
那些看不見的較量
當然,光有情感上的契合還不夠。兩個人要過一輩子,遲早要面對各種現實問題。這時候,價值觀的差異就會像放大鏡一樣,把平時看不見的分歧放大。
我的朋友小美就遇到了類似的真實困擾:她和先生一直感情很好,生活默契,但在買房這件事上卻出現了嚴重分歧。小美認為,房子只是個遮風擋雨的地方,租房也不錯,沒必要為了背上幾十年的房貸壓力,讓全家的生活品質被擠壓。她更希望能把錢花在培養孩子、家庭旅行、體驗生活上。而她的先生則覺得只有房子才有安全感,願意降低日常開支,哪怕減少娛樂和休閑,只要能供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他堅持覺得沒有房,家庭就沒有真正的根,甚至願意為此犧牲一部分夫妻間的幸福。
他們為此爭論了很久,甚至一度冷戰。小美覺得丈夫不理解自己的生活理念,先生則認為小美不夠顧家、沒有長遠打算。這種分歧讓原本融洽的婚姻變得緊張。兩人為此吵了無數次。她說:「我開始懷疑,我們對幸福生活的定義根本就不一樣。」
這種分歧比出軌、比不愛更可怕,因為它沒有對錯之分。你不能說誰的想法是錯的,但兩個人確實感到相處的辛苦。
好的伴侶不一定要在所有事情上都想法一致,但至少在大方向上,你們應該是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的。更重要的是,當出現分歧時,雙方能夠心平氣和地討論,而不是各自堅持己見,非要爭個輸贏。
平凡日子裡的真心
建立在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依靠上,有這樣的伴侶,人生何求。(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我故鄉的外公外婆都八十多歲了,外公有點耳背,外婆記性不太好。但他們的生活中一些小細節很令人感動。比如,外婆忘了關火,外公會默默走過去關掉,外公看不清報紙上的字,外婆就戴著老花鏡給他念新聞,念得很認真,連標點符號都不落下。
《簡.愛》裡也有相似的細節。簡.愛和羅切斯特經歷了種種波折後重逢,羅切斯特已經雙目失明,簡.愛卻說: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她沒有嫌棄他的殘疾,反而覺得這樣的他更需要她。書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是平等的,至少我們通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好的伴侶關係,不就是這樣嗎?不是因為對方完美才愛,而是願意成為對方缺失的那一部分。簡.愛和羅切斯特最終的幸福,遠超外在的財富或美貌,是建立在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依靠上。有這樣的伴侶,人生何求。
就像我們外公外婆那一代人,他們從不說甚麼甜言蜜語,也沒有甚麼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但你能感受到,他們是真的在乎對方的。這種關心不是表演出來的,而是融在骨子裡的一生的習慣。
也許這才是愛情最好的樣子:願意一起面對平淡日子,並且在最脆弱時成為相互的依靠。
到底甚麼樣的人是好的伴侶?其實也沒有甚麼標準答案,每個人對「好伴侶」的定義可能都不一樣。但如果一定要總結的話,我覺得好伴侶就是這樣的人:他讓你覺得,和他在一起,你可以放心地做自己;即使生活有時候很糟糕,但你們總能一起找到繼續下去的理由;最重要的是,多年以後回頭看,你會發現因為有他的存在,你的人生變得更完整了。
愛情這件事,說到底還是很主觀的。別人眼中的好伴侶,未必適合你;你覺得剛好的人,別人可能覺得平淡無奇。所以,相信自己的感受吧。那個對的人,會讓你在任何時候想起他,都忍不住微笑的。
畢竟,人生那麼長,找一個讓你感到安心的人,比甚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