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價持續下跌(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29日訊】(看中國記者金言綜合報導)在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月份房地產數據中,一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下降3.4%,降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二線和三線城市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下降5.6%和6.4%。這一數據再次印證了中國房價持續下跌的嚴峻現實,甚至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也未能倖免,房價呈現明顯下行趨勢。著名經濟學家許成鋼和程曉農近期都發出重磅警告:中國房地產正處於全面崩塌的邊緣,這一危機不僅將拖累整個經濟體系,還可能導致中國陷入類似於大蕭條的長期結構性衰退。他們的分析直指制度性根源、政策失靈以及外部壓力,引發廣泛關注。
房地產泡沫的制度根源:土地國有與土地財政
許成鋼教授,作為知名經濟學家,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系統剖析了中國房地產問題的深層原因。他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數土地完全國有的國家之一,憲法規定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這意味著任何企業和個人都不擁有土地產權,僅能獲得使用權。這一制度設計是理解中國房地產所有現象的根本鑰匙。
許成鋼指出,中國房地產行業並非自古就有,而是從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才興起。這與當時的稅制改革密切相關:中央政府將大部分稅收收入上收,導致地方政府財政來源枯竭。但中國絕大部分公共支出,如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都依賴地方財政。同時,中央對地方的考核以經濟增長為主。為了彌補財政缺口,中央允許地方政府通過出售土地使用權或出租土地來獲取收入,從而形成了「土地財政」的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地方政府成為土地市場的絕對壟斷者。許成鋼引用經濟學基本原理解釋道:壟斷者為最大化收益,會通過減少供給來抬高價格。中國各地政府正是如此,通過各種政策限制土地供給,推動房價上漲。這導致中國房地產行業在短短几十年內膨脹成一個巨大泡沫。根據許成鋼的估算,中國房地產總資產規模已超過美國和歐盟國家總和。如果這是一個自由市場,泡沫破滅時政府無力控制;但在中國,政府不僅壟斷供給,還能通過價格管制和凍結市場來維持高房價。
然而,這一策略如今已失效。許成鋼觀察到,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呈現「有價無市」的局面:房價雖被人為托住,但成交量銳減,許多開發商面臨破產威脅。地方政府不願讓房價下跌,因為這會引發連鎖反應:土地收入減少、財政危機爆發。更嚴重的是,中國經濟槓桿率早已超過GDP的300%,其中大部分債務源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刺激政策。這些政策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以土地為抵押從銀行借貸,形成巨額抵押貸款。一旦房價下跌,銀行資產價值縮水,金融危機將不可避免。
許成鋼進一步分析,政府試圖通過貨幣寬鬆(如大幅增加貨幣供給)來刺激經濟,但結果適得其反:資金雖增加,卻因居民不敢消費和投資而回流銀行,導致通貨緊縮而非膨脹。內需低迷源於高失業率、人口結構問題和絕對貧困人口眾多。李克強總理曾提及,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按國際標準(每日5美元貧困線),這一數字高達5.4億人。這些人多為農民工,在戶籍制度下被視為「二等公民」,失業率未納入官方統計,實際失業遠高於官方數據。
許成鋼強調,中國經濟增長無需依賴最前沿科技,而是應學習發達國家制度,提升勞動生產率。但當前制度下,財富分配極度不均:土地和金融收入大多流入政府口袋,民眾收入佔GDP比例全球最低,導致內需不足、生產過剩。房地產轉機需建立在就業恢復、收入改善和信心重建基礎上,否則盲目入市將面臨更大風險。
房市死亡螺旋:地方債、銀行危機與系統性崩潰
與許成鋼觀點相呼應,程曉農教授在近期直播中發出更強烈的警告:中國房地產業已進入「死亡螺旋」,房價、就業、財政同時崩潰,可能引發系統性經濟危機。他直言,中國經濟並非週期性調整,而是步入類似大蕭條的深層結構性危機,過去「中國奇蹟」已永久終結。
程曉農分析,中國經濟高度依賴房地產:民眾財富、銀行資產和各行業增長均建立在房價上漲預期上。但這一預期已徹底破滅,房價持續下跌。他舉例,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地房價已跌至原價的七成,若再拖延,可能跌至三成。程曉農特別提醒在大陸購房的台商:盡快賣房,否則將血本無歸。
他指出,房地產崩盤源於供需失衡:中國城市居民住房飽和,供大於求,空置房足夠用到2050年。高盛報告顯示,過去4年房價累計下跌至少20%,未來兩年將繼續下滑,房屋需求比8年前銳減75%。二手房成交難,銀行雖低息放貸,但居民不敢買房,導致家庭資產轉為負值,許多人選擇斷供。
程曉農將危機擴展到財政和金融領域: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但房價下跌導致土地收入銳減,地方債爆炸。31個省市中,僅上海一度有結余,但如今也告急,各區互借度日。中央財政雖相對充裕,卻優先用於軍費和鎮壓機器,年增長7%,無餘力補貼地方或提高福利。
銀行系統同樣岌岌可危:高槓桿率下,抵押貸款佔比巨大。一旦房價崩盤,銀行資產縮水,金融危機爆發。程曉農舉例,製造業出廠價格指數連續32個月下降,5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降91%。知名企業如新能源汽車「哪吒汽車」破產、科技公司「興起源半導體」停薪裁員、生活服務平臺「58同城」裁員兩三成、鋼鐵業65%企業成「殭屍」。失業潮席捲:5000萬大學畢業生長期失業,農民工返鄉,城市流浪者激增。
外部壓力加劇危機:美中冷戰下,貿易工具化,關關稅戰導致出口斷崖。程曉農批評中共從未視美國為夥伴,而是利用信任竊取技術。冷戰5年後,協議形同虛設,外資撤離,台商富士康等工廠停產或裁員。全球供應鏈外移,東盟和印度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程曉農總結,中共所有刺激政策(如降息、股市托市)均失效,因「三信危機」重現:個人信心崩潰,民眾不敢消費,儲蓄率飆升。擴大就業和福利無行性:國企私企均裁員,財政無錢。經濟下墜無法逆轉,可能引發全球金融衝擊,但漸進過程下,世界可適應,中國卻將付出慘重代價。
經濟衰退的深遠影響與未來展望
兩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高度一致:中國房地產崩盤是制度性問題累積的結果,非短期調整。許成鋼強調土地國有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內需不足;程曉農突出死亡螺旋將引發財政金融雙危機、失業爆炸。結合當前數據,7月CPI下行、結婚人數減少、庫存積壓,無一好轉信號。
潛在後果嚴峻:金融危機或致銀行破產,經濟危機放大失業(官方青年失業20%,實際更高),社會危機加劇貧困。科技發展依賴西方輸入,冷戰下來源切斷,中國難以維持前沿地位。軍費優先下,民生被犧牲,制度改革遙遙無期。
展望未來,許成鋼認為房價下跌將持續多年,一線城市或最先企穩,但需系統改革;程曉農悲觀,明天比今天糟,無復甦可能。專家建議:居民避險賣房,企業撤資,政府需轉向制度學習,提升民眾福利。
這一警告引發熱議。評論區網友表示:「房價泡沫終於破了,但代價太大。」「希望政府正視問題,別再印鈔救市。」中國經濟何去何從,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