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看中國2025年8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今年,中國多地大學院校出現了招生難的局面。在廣東20多所民辦本科院校中,有14所高校需要補錄,但經過三次徵集志願後,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滿。此外,還有許多已錄取的新生不領通知書。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2025年中國有二十多個省份上調了高校學費,平均漲幅10%到15%,部分地區如上海、四川、吉林的平均漲幅高達20%到35%。
北京交通大學的學費從2024年的每年8.5萬元漲到了10.5萬元,漲幅約24%;湖北工業大學的學費從3.5萬元漲到4.5萬元,漲幅達28%;雲南大理大學的學費則從9,500元漲到1萬元,漲幅超過5%。
另一方面,民辦高校的漲幅則超過官辦高校。作為一所民辦高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學費從2024年的5萬元漲到6.8萬元,漲幅高達36%。
自從各大學院校學費高漲後,招生難的局面就更加嚴重了。比如湛江科技學院原本計劃招收7544人,結果只來了1189人,經第三次徵集志願後缺口仍有2900餘人。
廣東白雲學院報到日當天,校方苦等新生入學,結果有多達1477名已錄取學生「人間蒸發」;深圳技術學院29名已錄取新生未領通知書;廣東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則有30人選擇放棄入學。
廣東省為了多招學生,本科第三次徵集志願足足降了36分,沒想到該省14所民辦本科沒招滿,總缺額3.1萬多人。招生難的現象並不是廣東的特例,其它省份也一樣。
低生育率是中國高校出現生源荒的其中一個原因。當適齡學生越來越少,民辦大學就出現了生存危機。行內人士預測,到2034年,高校生源將銳減40%。
另一個原因是,目前大陸的經濟持續疲軟,企業大量倒閉和裁員,連大學畢業生都很難找到工作,因此很多人都在考慮是否要上大學。
河南的自媒體博主「可可」不滿高漲學費,她說:「這明明就是在玩割韭菜呀。你問他(校方)孩子四年後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工資能有多少?他就開始打太極了。這個嘛,要看市場的行情,這個嘛,要看個人的努力。」
今年5月,一個名為「遊上岸的李丫」的抖音播主發視頻說,她媽媽擺地攤供她上大學,花十幾萬學費讓她進了醫科學院,結果她畢業後也擺起了地攤。
該播主在視頻中透露,她今年25歲,是廣西人,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畢業。她畢業後去過一家醫院,但是工作安排與她的專業不對口,她幹了兩年就辭職了。今年早些時候她參加了公務員考試,考完後開始擺攤賣芒果冰淇淋,同時兼做自媒體,記錄自己的擺攤經歷。
6月27日,她說接到校方的電話,要求她下架視頻,因為這樣做影響了學校的聲譽。隨後,這一話題迅速衝上網絡熱搜。
近年來,類似的例子在大陸屢見不鮮。有大學畢業生甚至研究生,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去擺地攤、送外賣,或者回鄉務農,令人感慨大學文憑太不值錢了。
從1998年到2023年,中國的本科生招生人數增長7.3倍,本科學歷的含金量卻在逐漸下降。同一時期,中國高校的碩士生擴招近20倍,博士生擴招近10倍。這種功利式的教育令研究生文憑逐漸貶值,本科文憑就更貶值了。
旅居澳洲的歷史學者李元華認為,中共推行教育產業化,盲目擴招,不顧市場需求設立冷門專業,導致有名無實的高校遍地開花。畢業生投入數十萬元,畢業後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是政策失誤與社會環境惡化的結果。
李元華表示,中共僵化的教育體制與官僚腐敗,使高校重名聲、輕育人,追逐利益而忽視市場與人才培養。教育被視為政治與經濟工具,反映了整個社會體制的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