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聯邦檢方8月21日發表重要聲明,確認一名涉嫌參與2022年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破壞案的烏克蘭籍嫌犯已在義大利遭到逮捕。這名被稱為Serhii K.的男性嫌犯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那大區的里米尼省在凌晨時分被捕,德國當局認定他是這起震驚國際社會的破壞行動的關鍵協調人之一。(圖片來源:Swedish Coast Guard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8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德國聯邦檢方8月21日發表重要聲明,確認一名涉嫌參與2022年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破壞案的烏克蘭籍嫌犯已在義大利遭到逮捕。這名被稱為Serhii K.的男性嫌犯於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那大區的里米尼省在凌晨時分被捕,德國當局認定他是這起震驚國際社會的破壞行動的關鍵協調人之一。
根據德國檢方的正式聲明,有一個犯罪集團涉嫌在連接俄羅斯與德國的北溪1號與2號天然氣管線放置爆裂裝置,而Serhii K.被控是其中的核心成員,在整個破壞行動中扮演了重要的協調角色。這次逮捕行動體現了歐洲各國在打擊跨境犯罪方面的密切合作,同時也為這起持續近兩年的國際調查帶來了重大突破。
精心策劃的破壞行動細節浮出水面
德國檢方透露的調查細節顯示,這起破壞行動經過了精心的策劃和準備。Serhii K.與其同夥被控使用一艘名為"仙女座"(Andromeda)的快艇從德國的羅斯托克港口出發執行攻擊任務。更值得注意的是,這艘關鍵快艇的取得過程體現了犯罪分子的狡猾手段——有人透過中間人取得偽造的身分文件,然後使用這些虛假文件向一家德國公司租借了這艘快艇。
根據德國媒體的深入調查,特別是《明鏡周刊》和其他權威媒體的報導,這起破壞行動指向一個由烏克蘭人組成的六人小組,包括五男一女。調查人員在"仙女座"快艇上發現了與爆炸物相關的物證線索,包括DNA樣本和其他關鍵證據,這些發現為鎖定涉案人員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團隊被認為具備專業的水下作業能力和爆破知識,能夠在波羅的海數十公尺深的海床環境中部署爆炸裝置,並成功避開了例行的海上監控。這種技術能力的要求表明,這並非一次簡單的破壞行動,而是需要專業技能和周密計劃的複雜作業。
地緣政治動機與各方立場
德國媒體的調查揭示了這個烏克蘭小組的明確動機:摧毀北溪天然氣管線,以切斷俄羅斯通過向歐洲出售天然氣獲得收入的重要管道。在俄烏戰爭的背景下,俄羅斯的能源出口收入被視為其維持軍事行動的重要資金來源。因此,破壞北溪管線被認為是一種戰略性的經濟打擊手段,旨在削弱俄羅斯在戰場上的財力支撐。
這種動機反映了現代衝突的新特點:戰爭不再僅限於傳統的軍事對抗,而是擴展到了經濟和基礎設施領域。對於這個烏克蘭團體而言,破壞北溪管線代表著一種多維度的抵抗策略,試圖通過打擊敵國的經濟命脈來影響戰爭的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這起爆炸案發生以來,烏克蘭和俄羅斯雙方都強烈否認與事件有任何關聯。這種否認態度反映了事件的政治敏感性和國際影響的複雜性。對烏克蘭而言,承認參與此類行動可能會影響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和獲得西方支持的能力。然而,隨著德國當局調查的深入進行和具體逮捕行動的展開,這種否認立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
國際司法合作的重要意義
此次在義大利的逮捕行動充分體現了歐洲國家在處理跨國犯罪和恐怖主義行為方面的緊密合作。這種合作不僅體現在情報共享方面,還包括具體的執法行動和司法程序的協調。德國聯邦檢方已啟動與義大利的司法合作程序,預料將循歐洲逮捕令與引渡管道推進後續的移交與偵訊事宜。
這次逮捕行動的法律意義同樣不容忽視。它向國際社會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息:無論出於何種政治動機,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行為都將面臨嚴肅的法律後果。這對於維護國際法治秩序和保護跨國基礎設施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也為未來處理類似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先例。
北溪天然氣管線爆炸案背景
管線概況與戰略重要性
北溪天然氣管線系統代表了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俄歐經濟關係的重要象徵。這個管線系統由兩條主要管線組成,從俄羅斯經波羅的海海底直接連接到德國,繞過了傳統的陸上過境國家如烏克蘭和波蘭。
北溪1號管線於2011年開始運營,全長約1224公里,設計年輸送能力約為55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條管線在過去十多年間一直是俄羅斯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主要動脈,對於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能源供應至關重要。它的建成大大增加了歐洲從俄羅斯獲取天然氣的直接性與可靠性,但也引發了部分東歐國家對於俄羅斯地緣政治影響力擴大的擔憂。
北溪2號管線於2021年建成,與北溪1號平行鋪設,具有相同的設計輸送能力。儘管其物理建設已經完成,但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特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該管線從未投入商業運營。美國及其部分歐洲盟友一直對北溪2號持強烈反對態度,認為其會加劇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在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前夕,德國政府於2022年2月宣布暫停北溪2號的審批程序。
2022年爆炸震驚全球
2022年9月26日,波羅的海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事件。位於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海域的北溪1號和2號管線同時發生了四處大規模洩漏,並伴隨著水下劇烈爆炸。瑞典和丹麥地震監測機構均記錄到了強烈的地震波,震級分別達到裡氏2.3級和2.1級,這與爆炸事件高度吻合。
從水面觀察到的巨大氣泡和甲烷洩漏證實了管線的嚴重物理損壞。各方專家普遍認為,這些洩漏並非意外事故,而是蓄意破壞行為所致。爆炸的規模和精確性清楚地表明,這是一次經過精心策劃和專業執行的襲擊,需要大量的爆炸物和專業的水下作業能力。
大量甲烷在短時間內逸散至大氣,成為當年度全球單一最大宗的甲烷排放事件之一,對氣候造成了短期但顯著的衝擊。事故海域隨即劃設了航行警戒區,相關國家加強了對管線、海底電纜與能源設施的監測與巡邏。
複雜的調查過程與國際反應
爆炸事件發生後,丹麥、瑞典和德國分別啟動了獨立的刑事調查。瑞典水下勘驗鑑識出爆炸物殘留,確認屬人為破壞;丹麥也在技術調查後得出相似結論。由於案發海域跨國、涉案行動跨境,證據蒐集與司法協作變得高度複雜。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國際社會對於幕後黑手存在多種推測。俄羅斯指控西方國家涉案,美歐方面予以否認;也有理論指向可能的"親烏團體",但烏克蘭政府同樣否認授意或參與。2023年起,德語媒體開始揭露"仙女座"快艇的關鍵線索,包括船隻在德國的租賃記錄、疑似偽造文件的使用,以及船艙內發現的疑似軍用級炸藥痕跡。
2024年,瑞典與丹麥相繼結束各自的刑事調查程序,將相關資料移交德國。德國聯邦檢方持續主導主要的刑事偵查,針對涉案人員、物流鏈與技術細節進行深入蒐證,並沿線追查租船、通訊、旅行與資金流向。
深遠的影響與後果
北溪管線的破壞對歐洲的能源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事件加強了歐洲國家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決心,並加速了可再生能源轉型的步伐。德國作為北溪管線的主要受益國,不得不重新評估其能源戰略,並尋求替代的天然氣供應來源。
從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角度來看,這次破壞行動反映了現代衝突的新特點:關鍵基礎設施成為了戰爭的重要目標。歐盟因此推動了更嚴密的基礎設施風險評估與聯合演訓,北海與波羅的海區域的海上安全合作也顯著升溫。
隨著Serhii K.在義大利的被捕,北溪爆炸案的調查進入了新的階段。這次逮捕行動不僅為德國主導的刑事偵查注入了新動能,也可能有助於釐清"仙女座"行動的具體分工與技術細節。然而,鑑於案件牽涉層面廣泛、敏感度極高,關於行動的實際指揮鏈、資金來源與背後可能涉及的國家或非國家力量等關鍵問題,仍有待司法程序的進一步揭示。
這起案件的最終結果將不僅影響對當事人的法律追究,更可能重塑國際社會對於基礎設施保護、跨國犯罪合作以及現代衝突形態的認知與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