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參加呼籲結束戰爭的集會。(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哈馬斯19日罕見地做出重大讓步,宣布接受一項由卡達牽頭的停火協議。這份協議的核心是暫時停火60天,並在此期間進行人質與戰俘交換,同時以色列軍隊將重新部署,國際社會則會加大對加沙的人道援助輸送。
卡達外交事務發言人安薩裡強調,哈馬斯的態度「極為積極」,甚至已經同意了以色列提出方案的98%條件,這意味著雙方在紙面上的分歧已經非常有限。然而,真正的關鍵在於以色列方面是否願意做出最後的政治決斷。
停火協議的背後 戰爭與人道危機的拉鋸
自去年以哈衝突全面升級以來,加沙地帶已成為全球最嚴重的人道危機之一。數以萬計的平民死傷,醫療與基礎設施幾近癱瘓,國際社會的壓力已經積累到臨界點。卡達此次強調,如果談判再次破裂,「所有人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人道災難」,這不僅是對以哈雙方的警告,更是對國際社會的提醒。
60天停火能不能真正落實,將決定加沙是否能迎來一個短暫的喘息時刻,還是繼續陷入無休止的血腥循環。
哈馬斯的計算 戰略退讓還是權宜之計?
哈馬斯之所以願意接受協議,有幾個可能考量:
戰場壓力沈重:以色列的持續軍事打擊已使哈馬斯元氣大傷,組織迫切需要時間恢復力量;
國際輿論壓力:隨著平民死亡人數持續上升,哈馬斯也面臨「恐怖組織」形象再次被固化的風險;
政治籌碼計算:透過人質交換,哈馬斯可換回部分高價值戰俘,維持組織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存在感。
換言之,哈馬斯的「妥協」未必代表真正的和平意願,更可能是一場策略性的喘息。
以色列的掙扎 安全至上還是國際壓力?
雖然哈馬斯已經表態接受,但最終拍板的仍然是以色列政府。以色列的猶豫主要在於:
安全顧慮:擔心停火會給哈馬斯重整軍備的機會;政治分歧:以色列內部對於是否應徹底消滅哈馬斯,仍有激烈爭論;美國因素:作為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美國的態度將極大影響以色列的最終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特使維特科夫曾在七月公開指責哈馬斯「毫無停火誠意」,並一度撤回談判團隊。如今哈馬斯突然鬆口,既讓華府看到曙光,也讓美方陷入是否再次介入的兩難。
卡達的角色 小國外交的地緣算盤
卡達此次高調宣布協議,無疑是在展示其在中東地區不可替代的調停者角色。這個海灣小國長期利用資金與外交資源,在哈馬斯、以色列、美國之間遊走,如今又一次把自己推到國際舞臺的聚光燈下。
這既是外交勝利,也是風險。若談判成功,卡達將被視為和平推手;若失敗,它也可能被責怪為「操弄局勢」的幕後推手。
和平的契機,還是權宜之計?
哈馬斯接受協議,無疑是一個重要信號,顯示雙方並非完全拒絕談判。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戰爭的結束,仍然高度不確定。
如果以色列接受協議,那麼60天的停火可能為中東局勢創造一個「窗口期」,國際社會有機會推動更長遠的政治解決。
如果談判再度破裂,則加沙的人道危機將進一步惡化,國際社會的失望和憤怒也可能引發新一輪地緣對抗。
中東和平的脆弱,就像一張被撕裂無數次的羊皮紙,縫補一次又一次,但隨時可能再次崩裂。
眼下,卡達、埃及、美國等調停方正在死死按住這張紙,試圖防止其再次撕碎。看來正的能量在匯聚,希望看到真正和平的轉機與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