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抽筋可能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夜深人靜睡得正香甜,突然小腿像被甚麼緊緊勒住,一陣劇痛讓人猛然驚醒,這就是俗稱的「半夜抽筋」。醫學上稱為夜間腿部痙攣(Nocturnal Leg Cramps,簡稱 NLCs),多半發生在小腿後側的肌肉。雖然發作時間可能只有幾秒到幾分鐘,但這種突如其來、完全不受控制的強烈收縮,卻會讓人記憶深刻,甚至痛得冒冷汗。夜間抽筋是不少人睡眠中常遇到的困擾,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嚴重時還可能反映潛在的健康隱患。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近期在其社群平台發表文章指出,夜間抽筋並不只是「睡姿不對」或「運動過度」那麼單純,有時背後可能藏著值得注意的健康危機,甚至與腎臟病功能惡化有關。
抽筋的潛在危機
根據《臨床睡眠醫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的研究,約1/3成年人在一年內曾發生過夜間小腿抽筋,而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會更高。這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等意外,更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前兆。洪醫師提醒,嚴重的情況甚至會讓人走上洗腎這條路。
為甚麼不能忽視抽筋?
長期或頻繁的夜間抽筋,看似小毛病,卻可能帶來一連串的麻煩。反覆的抽筋會嚴重干擾睡眠,一晚驚醒好幾次,不僅讓人隔天精神不濟,免疫力、代謝功能與神經肌肉的反應力也會下降。對老年人而言,半夜被痛醒起身時,如果動作過急,很容易失去平衡,增加跌倒或骨折的風險。
抽筋本身也可能對肌肉造成傷害。強烈的痙攣可能導致肌纖維拉傷、缺氧,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造成阿基里斯腱斷裂。更糟的是,長期抽筋會讓人對運動產生恐懼感,活動量減少,生活品質也跟著下降。洪醫師特別提醒,如果一個原本不太會抽筋的人,近期突然頻繁發作,就要警惕是否與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周邊神經病變或慢性腎臟病有關。
洪醫師分享一個案例,有位55歲的先生,一臉疲憊兩眼嚴重黑眼圈,平時沒有定期做健康檢查,近期卻每晚都出現夜尿加抽筋的情況。檢查後才發現,他已經進入尿毒症階段,需要立刻洗腎。令人驚訝的是,開始透析半個月後,困擾他許久的抽筋症狀完全消失。
造成小腿抽筋的常見原因
抽筋並非單一原因造成,洪醫師指出常見的10個因素:
-
電解質不平衡:缺鉀、鎂或鈣會讓神經與肌肉過度興奮。
-
脫水:運動、大量流汗或發燒導致水分流失。
-
久坐或久站:血液循環變差,代謝廢物堆積。
-
運動過度或缺乏伸展:乳酸堆積、肌肉疲勞。
-
睡姿不良:腳尖長時間朝下,肌肉縮短易痙攣。
-
神經或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病變、靜脈曲張等。
-
藥物副作用:利尿劑、降血脂藥、類固醇等。
-
懷孕後期:子宮壓迫下肢靜脈與神經。
-
高齡與肌肉流失:肌肉質量下降、神經控制力減弱。
-
慢性腎臟病或肝病:影響電解質代謝與排出。
香蕉、堅果、乳製品等富含電解質,有助預防抽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哪些食物能幫助預防抽筋?
洪醫師強調,對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透過飲食補充電解質能有效降低抽筋機率,若有腎臟病患者須先詢問醫師:
富含鉀:香蕉、酪梨、菠菜、地瓜、土豆。
富含鎂:南瓜子、腰果、杏仁、燕麥、黑巧克力、豆腐、豆漿。
富含鈣:芝麻、小魚乾、羽衣甘藍、莧菜、乳製品(腎友須注意磷)。
酸櫻桃汁、果醋:能減少神經反射引起的痙攣。
適量鹽分與運動電解質飲品:運動、大量流汗後補充。
左旋肉鹼:存在於紅肉,洗腎患者容易缺乏。
睡前拉伸、泡腳或熱敷小腿,都能減少抽筋發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日常預防抽筋的小技巧
日常生活中,睡前拉伸小腿肌肉,例如腳尖勾起靠牆站立,或坐姿拉筋。研究發現持續三週以上,可以明顯減少抽筋的發作頻率;保持足夠水分攝取,但睡前避免一次喝太多水;規律運動,避免長時間久坐;睡覺時注意被子不要壓住腳尖。平時也要檢查手邊正在服用的藥物與自身健康狀況,必要時抽血檢查電解質水平。適度補充維生素 B 群、鈣片、鎂片,或在睡前泡腳、熱敷小腿,都能促進血液循環。
洪永祥醫師強調,小腿抽筋雖然常見,但有時是身體在對你發出「求救信號」。它可能源自電解質失衡、運動不足或疾病警訊。想要減少困擾,日常要記得均衡飲食、適度拉伸、保持水分,同時也要留意是否與慢性腎臟病有關。如果抽筋頻繁、症狀嚴重或伴隨其他不適,就必須及早就醫,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守護健康的睡眠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