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閃。(圖片來源: 視頻截圖 chenjing/看中國)
8月6日,北京及多地的夜空忽然被一道道閃光點亮,持續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卻沒有半點雷聲。很多人都很奇怪,卻不知道是什麽意思。有網友評論說:「這閃電不像自然現象,更像雲層中有什麼東西在活動。」,我們現在人更多的表象所迷惑。那麽古人呢,他們會怎麽看?
古人對「靜音閃電」的說法
古人遇到這種現象,是有自己的解讀的,會視為「雲不語而有光,兆將至」。
《史記.天官書》記載,雲光無聲,多主「氣伏而事隱」,預示人世間將有隱秘但重大之事發生。
《淮南子》視此為陰陽失衡的象徵——有光而無聲,意味天地之間的訊息傳遞被阻隔。
從靈性角度看,自然是一面鏡子,映照人心。當人心集體陷於噪音與躁動,天象可能選擇「無聲」的方式提醒——真正的訊息不是用耳朵聽到,而是用心去聽。
古人能「聽懂雲語」
古人能「聽懂雲語」,因為他們與天地的連結更緊密。今天我們卻可能在閃電照亮天空時,還在低頭看手機。
科學解釋雲閃可能因高空放電、距離過遠、聲音被大氣吸收,但科學無法回答:為何此刻此地、如此集中出現?
或許這只是一次罕見的氣象現象,也或許,是天空的「暗示」,提醒我們去留意接下來的變化——無論是氣候、地震,還是社會人心的波動。
在古人眼中,風、雲、水、草木都會「說話」,只是現代人聽不見了。
古人與自然有著一種看不見的「心靈契約」
當天空無聲閃爍,也許正是一次邀請,放下喧囂,回到大地與星空之間,重新學會傾聽那來自遠古的聲音。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祖先與自然的關係,比現代人想像得更加親密——甚至可以說,他們與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之間,有著一種看不見的「心靈契約」。
他們沒有氣象衛星,也沒有數據監測站,更沒有雷達雲圖,卻能從風的低吟、雲的變幻、水的呢喃、草木的香氣中,洞察即將到來的變局。這種技藝,在古籍中有一個古老的名字——觀象之術。
聽風 風是天地的呼吸
古人常說:「風起於青萍之末。」
意思是,就算只是風吹動草尖的細微顫動,也可能預示著即將到來的變化。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八風觀災」的技法,認為不同方向的風帶來不同的意象:
東風伴隨木氣,常預示春生萬物,也可能是潮濕與雨水將至;南風帶來火氣,象徵炎熱與乾旱;西風含金氣,多與收斂、肅殺相連;北風則挾寒意,提醒人們嚴冬將臨。
老獵人能從風中分辨獵物的動向;風水師會觀察氣流的走勢,斷定地脈的吉凶;而農夫們,則依靠風的方向與力度,決定是否翻土播種。對他們來說,風不是無形的,而是能「說話」的。
觀雲 雲是天空寄來的信
你也許聽過俗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是古人觀雲的日常智慧。
《易經》中,雲氣的變化與卦象的推演息息相關;《淮南子》更詳細記錄了「望氣」之法——士人登高望遠,觀察雲層的顏色、形態、升沉,預測吉凶禍福。
《史記.天官書》甚至提到,觀天者能從雲的聚散與光影的變化,預兆兵亂、政變,甚至王朝的更迭。
這並非全然的迷信,而是千百年對天象與氣候變遷的經驗積累,凝結成的一套「天人互感」的知識系統。
問石與占木 草木山石的啟示
《山海經》中有奇異的記載:巫士能「問石求命」,在石頭的沉默中聽到答案,用以判斷壽命、吉凶。
這種方法在偏遠地區並未完全消失。譬如苗瑤族的一些村落,至今還流傳著「問石」的習俗:新人婚嫁時,會在河邊挑選一塊石子擲入水中,觀察水花的形狀與方向,以卜婚姻的順遂與否。
「占木」則更加生活化。古代的卜者會觀察樹葉的枯榮、蟲鳴的方向與頻率、藤蔓的盤繞方式,來推斷氣候與人事。他們相信,只要方法得當,自然會回應人的提問。
聽水與聞草 細節裡的密語
《水經注》中提到,一些風水師能在靜夜聆聽「地中水氣震鳴」,從而決定井口的位置;
而在《抱樸子》中,還記載著聞草斷地的高人——聞到一縷帶有藥香的風,便知山中有靈草;聞到苦澀夾雜酸腐的氣息,則警覺附近可能有毒蟲聚集。
這些技藝既不在醫書裡,也不在兵法中,而是藏在與大地的長期相處裡,是生活與天地共振後的產物。
我們真的失去了它們嗎?
今日的人,談起這些古術,往往一笑置之,視為迷信。但事實上,古人使用的並非科學缺席的憑空幻想,而是另一套語言——自然的語言。
那是一種靠耳、靠眼、靠心去感知的系統。它沒有統一的字典,也沒有嚴格的公式,卻能在時光中流傳千年。
懂鳥語、聽風聲、觀雲色、問山石……在古代,也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只是,現代的世界太吵了。城市的霓虹、引擎的轟鳴、手機的提示音,早已蓋過了自然的低語。
也許那些古術並未真正消失,而是靜靜沉睡在人類的基因深處,等待有人走出鋼筋森林,重新踏上泥土與青草,學會傾聽——那來自遠古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