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中山堂正面外觀(圖片來源:Yu tptw 攝 ,局部裁剪)
【看中國2025年8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李記眞綜合報導)台北市的國定古蹟中山堂將於2026年迎來建成90周年,其管理單位近日宣布將舉辦國際舞蹈論壇,為系列紀念活動拉開序幕。此舉使這座建築的歷史角色再度引發關注,其前身為日治時期「臺北公會堂」,並是1945年台灣光復受降典禮的舉行地,在台灣近現代史中占有特殊地位。
以藝術活動開啟紀念序幕
根據台北市中山堂管理所發布的資料,首屆國際舞蹈論壇定於2025年8月15至16日舉行。論壇邀請法國與奧地利等國的藝術總監及台灣本地舞蹈界專家,共同探討舞蹈藝術與古蹟空間的結合可能。這場看似純粹的藝文活動,恰恰突顯了中山堂當下最新的身分定位:一個向所有人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然而,正是這個當代的角色,與它承載的沉重歷史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照。
從清代衙門到日治「公會堂」
中山堂現址在清代時期為台灣省的行政中樞「布政使司衙門」。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殖民當局拆除原有建築,由總督府技師井手薰負責設計,於1936年建成「臺北公會堂」。這座為彰顯帝國現代性而建的公共建築,其誕生就意味著一次政權的覆蓋與取代,這是它背負的第一重歷史定位。
關鍵地標:1945年受降典禮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於當時的臺北公會堂二樓「大宴會場」舉行。日方代表、末代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此向中方代表陳儀將軍遞交降書,正式結束日本在台灣的五十年殖民統治。歷史在此發生了最富戲劇性的一次轉折。為紀念此一事件,國民政府接收後將該建築更名為「中山堂」,並將舉行典禮的宴會場命名為「光復廳」。這一更名,不僅是地標的易主,更是話語權的重塑,將「回歸」與「勝利」的歷史敘事,牢牢銘刻在建築的石材之上,確立了其在戰後截然不同的新定位。
戰後初期政治角色
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的數十年間,中山堂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它曾長期作為「國民大會」的固定集會場所,並在此舉行了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的就職典禮。在此時期,中山堂的「歷史定位」清晰而單一:它是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法統象徵,是權力的核心舞台,其建築功能完全服務於其政治意義。
法定古蹟與當代轉型
隨著台灣政治中心的轉移,中山堂的政治功能逐漸淡化。1992年,其建築與歷史價值獲得官方肯定,被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後於2019年升格為「國定古蹟」。現今,中山堂已轉型為純粹的藝文展演空間,完全向公眾開放。正是這種從「單一的政治樣板」到「多元的文化容器」的轉變,使其複雜的歷史光譜得以完整呈現,從而引發了當代人對其「究竟應如何定位」的重新審視與多元解讀。從見證歷史轉折到服務大眾,中山堂的九十年,清晰反映了台灣社會的變遷軌跡。
責任編輯:鄭心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