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習近平(圖片來源: 視頻截圖)
【看中國2025年8月2日訊】重新入主白宮的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處於一種微妙的「准蜜月期」。
這不是浪漫,而是一場精算中的外交試探。「蜜月期」代表雙方言語克制、釋放善意,彼此保留空間;而「婚禮」則象徵雙方正式敲定新的戰略框架,從競爭走向合作、從試探走向制度化安排。
問題不在於還有沒有蜜月期,而是這場婚禮究竟辦不辦?
答案或許就在2025年秋冬之交,而這場婚禮是否舉行,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全球格局。
一、當前的准蜜月期:表面和諧下的戰略試探
川普(特朗普)重新上臺後,對習近平的態度發生了戲劇性轉變。除了在競選期間曾短暫放話「若中國對臺軍事行動,將轟炸北京」之外,自他正式就任以來,儘管一度將對中關稅調高至145%,但隨後又迅速調降。在整體言論上,他始終未曾對中國或習近平做出嚴厲批評,言辭克制,態度保留,甚至可說維持一種禮貌性的互動基調。
這樣的語氣,與他對其他主要國家領導人的作風形成強烈對比:對於他曾視為友人的普丁,因無法促成停火協議,他在5月底社交媒體上公開批評「普丁可能瘋了」;對普丁的對手澤倫斯基,更在一次白宮會晤中當面羞辱他「手中沒有籌碼」,隨後將其趕出白宮。至於加拿大,川普更戲謔前後任總理:「乾脆成為美國第51州好了。」對歐洲領袖亦毫不留情,接連批評其貿易保護主義、軍費過低與移民政策,甚至指稱「歐盟就是為了坑美國而成立」。
這種准蜜月期的重要特徵是:雙方都在釋放善意,但都在等待對方先出牌。川普需要證明其「交易藝術」的有效性,習近平則需要為中國經濟發展爭取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說,中國是川普第二任期以來唯一保持正面互動的大國關係。
二、第一任期的教訓:從表面友好到全面對抗的代價
回顧川普第一任期,中美關係的演變充滿了戲劇性的背叛與算計。2017年習近平訪問海湖莊園時,川普在中式晚宴中突然告知對敘利亞發動飛彈攻擊;2018年布宜諾斯艾利斯G20峰會當天,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這些事件的時機選擇,展現了美式外交的冷酷計算,最終導致兩國關係跌入谷底。
川普當時對中國的攻擊毫不留情,從「偷竊美國技術」、「偷走美國人工作」,到疫情期間「中國病毒」的指控,展現了典型的美式鷹派風格。但八年的較量證明了單純鷹派打法的侷限性:中美科技戰首要打擊對象華為,雖然在制裁下營收一度從2019年的8588億人民幣跌至2021年的6368億人民幣,但2024年已強勢反彈至8621億人民幣,基本恢復到歷史高位水準。
儘管中國在這一過程中遭遇重大衝擊,特別是房地產危機導致經濟動能疲弱,出口市場環境惡化,但整體對外貿易仍維持強勁支撐——2024年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超過6.1兆美元,貿易順差近萬億美元,顯示其經濟體系雖承壓仍具韌性。
這種結果讓精明的商人川普意識到,中國並非如美國主流預期般容易打垮,全面對抗只會讓雙方都付出沈重代價。
三、戰略現實的重新計算:時間壓力與經濟考量
川普態度轉變的根本原因是戰略現實的重新評估。首先是時間壓力。川普最多隻有三年半任期,而習近平的執政期可能延續十年、十五年甚至更久。對於急於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川普而言,沒有時間在中美對抗上虛耗光陰。
更關鍵的是經濟現實。美國聯邦債務從2017年的20萬億美元激增至2025年的36萬億美元,八年累計增長80%。2024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高達1.2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仍然超過3000億美元。這些數據提醒川普,美國同樣需要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夥伴。
與此同時,過去八年的「去中國化」嘗試讓雙方都付出了沈重代價,但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歐洲和日本等第三方。這種結果對第一、第二大經濟體都不是好消息,促使雙方重新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四、中國新優勢的展現:制度動員下的產業突圍
更讓華盛頓警醒的是,中國在制裁壓力下反而在新興領域建立了全球競爭優勢。2024年中國「新三樣」出口表現亮眼:電動車出口200萬輛,佔全球出口約60%;鋰電池出口額達611億美元,全球市佔超過70%;太陽能產品出口超過600億美元,製造鏈市佔超過80%。
在無人機領域,大疆佔據全球民用無人機市場超70%份額,在北美市佔率高達90%。工業機器人方面,中國2024年產量佔全球50%以上,2021-2023年每年安裝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總和。
在AI領域,儘管中國整體仍落後美國6-12個月,但DeepSeek等企業透過開源策略和成本優化正快速縮小差距。與OpenAI年虧損50億美元維持技術領先不同,中國企業正探索更高效的發展路徑。
這些成果反映的是中國制度動員能力的成功轉型。從2015年「中國製造2025」啟動後,地方官員的升遷體系從GDP導向轉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形成了「誰能帶動新產業,就有政治前途」的激勵機制。
五、緩和政策與「婚禮」的可能時間表
2025年6月5日,川普與習近平進行了90分鐘通話並互發訪問邀請,成為科技戰以來兩國首次重要的緩和動作。隨後一系列政策調整釋放出積極意向:美國商務部7月解除EDA設計軟體出口限制,英偉達H20 AI晶元出口禁令也被取消;中國則調整稀土出口審查程序作為回應。
這些行動顯示,雙方正在重新評估全面對抗的成本效益,為正式的戰略協議做準備。從時間節點看,最可能的「婚禮」時機包括:
2025年秋季聯合國大會期間的雙邊會晤,或者年底前的高峰峰會。屆時,川普需要展現外交成就為中期選舉造勢,習近平也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支持經濟發展。
關鍵在於雙方能否在台海、南海、技術標準等核心議題上找到可接受的妥協方案,建立「競爭中合作,對抗中管控」的新框架。
六、「婚禮」的實質內容:從對抗走向規則重建
真正的「婚禮」不會是回到過去的全面合作,而是建立一種新型的戰略穩定關係。這種關係的核心特徵可能包括:
承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發展權利,避免零和博弈思維;在AI倫理、氣候技術、公共衛生等全球性議題上保持必要合作;建立危機管控機制,防止意外衝突升級;在標準制定和規則建立方面加強溝通,避免技術標準分化導致全球市場割裂。
這需要雙方都做出戰略讓步:美國需要接受中國在某些領域的競爭優勢,中國則需要在市場開放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展現更大誠意。
七、蜜月期的終點與新開始
當前的「准蜜月期」為戰略協議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川普的實用主義和習近平的戰略耐心,如果能夠有效結合,或許能在2025年下半年為中美關係確定一個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新框架。
但歷史告訴我們,中美關係從來都充滿變數。真正的「婚禮」何時舉行,仍取決於雙方能否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的戰略選擇。最終的答案可能就在今年秋冬之交,而這個答案將深刻影響未來十年的全球格局。
蜜月期終將結束,問題是它將以一場正式的「婚禮」收場,還是再次走向分道揚鑣。答案很快就會揭曉。
(本文為《上報》授權《看中國》轉載。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