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兒童在北京國家游泳中心參加游泳比賽。(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15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大陸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因溺水而失去生命,而農村兒童溺水死亡率是城市的5倍。專家表示,一旦發生溺水,一定要抓住「黃金4分鐘」進行施救。
13日,央視新聞披露,全世界每年約有36萬人死於溺水,其中兒童佔了大約45%。在全球1至14歲兒童意外死亡原因中,溺水排名第二。在中國,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因溺水失去生命,而農村兒童的死亡率是城市兒童的5倍。
報導稱,很多人誤以為溺水者會大聲呼救,不斷掙扎。實際上,他們會因嗆水而造成喉頭痙攣,想呼救卻發不出聲音,而雙手也會本能地向下壓水,因此無法揮舞雙手求救,所以叫「沉默的溺水者」。
溺水急救「黃金4分鐘」
專家表示,一旦發生溺水,一定要抓住「黃金4分鐘」進行施救。4分鐘後,溺水者會喪失意識,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其腦損傷的程度會越來越嚴重。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首都兒童醫學中心急診科主任醫生郭琳瑛表示:「如果你看見一個孩子在水上,不管是豎著的,還是趴著的,安靜地在那飄著,眼神是渙散的,或者頭髮在前面護著臉,都不撩開,這種情況你就要懷疑這孩子是溺水了。」
郭琳瑛說:「孩子撈上來之後,放在岸邊千萬不要去控水,大聲在他耳邊呼喚。如果發現孩子沒反應,請周圍的人幫助你去呼叫120,拿AED,同時給孩子擺好體位,側過頭把嘴裡可能嗆進去的泥沙石頭這些異物掏出來,然後做2-5次的人工呼吸。假如通氣之後,孩子沒有恢復自主呼吸,要立即開始進行正確的心肺復甦。」
「兩乳頭連線中間的部分,手掌根部壓住,然後進行按壓。每分鐘按壓100-120次,深度要夠,基本上是小朋友身體的1/3,也就4到5釐米的深度,直到孩子能夠恢復自主呼吸和心率。」
她還提到,孩子溺水後不要倒掛拍背、奔跑搖晃,這樣不僅無效,反而延誤了搶救的黃金時間。
逾9成的兒童溺水事故都發生在看似安全而熟悉的環境中:洗澡中途家長短暫離開極易釀成悲劇;家中盛水容器如水桶、浴缸等,使用後未及時倒空或加蓋,也易引發嬰幼兒意外落水。
在公共場所游泳時,也有一些安全隱患:游泳圈脫落;兒童動作幅度過大引發翻轉;排水口吸附、水滑梯衝力造成意外;兒童私自更換泳道、進深水區;在無家長陪同下進入泳池、魚塘、水庫、河邊、施工水坑;電線桿附近水域可能引發電擊。
許多網友表示:「數字嚇人哪,3萬!」「加強宣講,孩子要時時看護著,千萬不能貪玩而且貪水。」「加強安全意識教育,不讓悲劇發生。」「暑假玩水安全第一,家長學急救知識挺重要。黃金四分鐘救孩子,關鍵時刻能救命。」
溺水以外的風險
孩子在戲水時,除了要避免溺水以外,還要提防其它風險:通過泳池感染的皮膚病,如傳染性軟疣,膿疱瘡、毛囊炎、細菌性外陰炎等;泳池中的消毒劑也會導致部分兒童皮膚過敏。
除了皮膚以外,兒童游泳還要特別注意耳朵的相關疾病。醫生提醒,孩子在游泳時,如果耳道進水不要慌張,因為耳道裡有鼓膜,水是不會透過鼓膜進入內耳的。孩子只要歪頭、單腿跳躍,水就會自行流出。家長盡量不要用棉簽伸進孩子耳道吸水,這容易使耳道破損,增加感染概率。
還有部分兒童戲水後眼睛不適,可能是感染了急性結膜炎,也就是「紅眼病」,可用妥布黴素滴眼液,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如果症狀不見好轉,應及時就醫。
此外,若泳池水質不達標,兒童有可能感染呼吸道疾病,比如腺病毒等。不少孩子在游泳後出現反復高燒、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咽結膜熱、胃腸炎和腹瀉。專家提醒,這種疾病沒有特效藥,唯有清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輕症患兒發燒後一般5到7天左右就能退燒,症狀也會隨之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