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保留了明清時期古建築,被譽為千年古村。(網絡圖片)
四百年前,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在雷州半島留下的唯一勝跡,便是他在筆者家鄉的鄰縣徐聞縣創建的「貴生書院」。
萬曆十九年(1591),湯顯祖因上書針貶時弊,觸怒皇帝,被貶到廣東省徐聞縣任典史。湯顯祖有感於當地民風彪悍,百姓好勇輕生,遂在知縣熊敏的支持下創建「貴生書院」,倡導「天地孰為貴,乾坤只此生」的理念,希望讀書人瞭解生命,珍惜自己的和尊重別人的生命。這是湯顯祖在宦海漂泊的生命寒冬裡,自製的千古棉被,一束星光,溫暖人心至今。
這枚印章終於露出沿華洗盡、珠璣不御的素顏,隱在文字中的真相赫然亮眼(示意圖,圖片來源:免費圖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
時移境遷,除了「貴生書院」這一文化古蹟顯赫於南方半島外,湯顯祖生前的一件實物文玩~~印章,最近居然為筆者幸運淘到。筆者穿過歷史的迷霧探究這枚印章,它終於露出沿華洗盡、珠璣不御的素顏,隱在文字中的真相赫然亮眼:
三大名賢一古宅 千年科舉第一村
這是一枚青田石印章。通體黑褐色,邊棱處有使用的微損痕跡,品相基本完整。印鈕為斜坡基座雕拱券。印章通高約7.7厘米,長寬約2.8∼2.9厘米。灰不溜秋的外殼,打燈能微微透光,屬於青田石中名貴的「燈光凍」。經一番鑒別,能夠確定為明代湯顯祖為一位尊長篆贈的閒章。
石亦有性,石品如人品,類似身邊深藏不露的高人。
這枚閒章陽雕印文:笑隨明月歸。構體豐碩端莊,圓轉有度。邊款陰刻隸體:懷德堂主鑒正。海若湯顯祖篆。
閒章邊款未刻紀年。明顯信息是「湯顯祖」「懷德堂主」。伏線是「懷德堂」。而「鑒正」,是湯顯祖對受贈人的謙恭請教辭,受贈人應為德高望重輩。
君子之交,印章傳情;剝殼見筍,風流可尋。
刻印人:湯顯祖
先說刻印人,湯顯祖(1550~1616年)。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戲曲家。他被西方譽為「中國戲聖」「東方的莎士比亞」,是中國文學版圖和世界戲曲史上的魁星級人物。湯顯祖祖籍江西臨川縣,後遷今江西撫州市。湯顯祖多才多藝,著述豐富,而以戲曲創作為最高成就。他四百多年前創作的劇本,包括戲劇代表作《牡丹亭》以及合稱「臨川四夢的《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等劇本,至今在各類劇種中長演不衰。
湯顯祖天賦異稟,五歲進家塾,十二歲能寫詩,二十一歲中舉。湯顯祖心性高潔,因不肯配合內閣首輔張居正別有用意的拉籠,導致他中舉後四次考進士,有二次被張居正授意不取,直至三十四歲才中進士(張居正去世的第二年)。湯顯祖父親早年欽慕學者羅汝芳學問,在兒子十三歲即設法結識羅汝芳,並讓兒子拜羅汝芳為師。湯顯祖十七歲時,專程負篋到羅汝芳講學處「從姑山房」求學。羅汝芳鼓勵湯顯祖閱讀「非聖之書」,打破思想枷鎖,開拓學習視野。湯顯祖得名師親授指點,其詩詞戲曲創作水平日益長進,如哪吒手舞乾坤圈般運用自如。從此,湯顯祖深受老師羅汝芳的影響,獲得巨大成功。
受印人:懷德堂主
再說受印人「懷德堂主」。既有堂主,必有堂址。懷德堂,何方府第佳構?懷德堂主,何許人也?
經查,「懷德堂」,居然座落在江西省樂安縣流坑村,是該村名賢儒商董國舉始建於明代萬曆初期的私宅。流坑村現存代表性古建築之一。「懷德堂」又稱「鳳凰廳」「花廳」,這是一棟磚木結構的明式宅第。董國舉後人至今仍住在這裡。懷德堂主,董國舉無疑。
董國舉(1529~1600年)名鳳,號岐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孫,明代流坑古村儒商及善士。據記載,他繼承祖業經商,富甲鄉里,愛好文學,心儀理學,並有著述。他曾師從江西南城縣大學者羅汝芳等人。譜牒對他有如此記載:「設義倉,置義田,濟貧寒,禮高年,恩敷幼,修橋鋪路,捐資助公……」「隆慶三年(1569年)助賑三府」。當時的府、縣官員和鄉紳士大夫常以詩文或題匾書聯,讚其善行。董國舉樂善好施,因此美名遠揚。地方官員曾在酬宴上對董國舉禮讓有加,奉上座,尊稱其為「大賓」。其後裔後來在村裡建了一座祠堂,就命名「大賓祠」。
董國舉於萬曆元年(1573)建成私家豪宅,恭請老師羅汝芳題寫宅第匾額「懷德堂」「正大光明」等。羅汝芳還為堂前照壁的磚雕壁畫「雀鹿蜂猴」命名(喻爵祿封侯)。此外,「懷德堂」內至今還可見到「尚義門」墨寶鐫於門額,門框有磚雕對聯「門對九天紅日,路通萬里青雲」等多處古蹟。書香滿門、登科及第的文化氣息濃郁。
湯顯祖是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他與董國舉皆生活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倆人故里相距不足一百公里。最關鍵的證據是,湯顯祖與董國舉有一個共同敬仰的老師羅汝芳。董國舉比湯顯祖年長二十來歲,是學長。湯顯祖與董國舉這老哥倆師出同門,一宦一商,領域不同而盛名不減。倆賢達互有交往已在情理之中。
可以判定,湯顯祖篆刻這枚閒章的時間不早於1573年,即是在萬曆年間懷德堂建成之後。
流坑村民居建築皆為磚木結構,高約一層半。,流坑村南唐昇元年間建村,原屬吉州永豐縣,南宋時改由樂安縣轄。(網絡圖片)
題墨跡:羅汝芳
為學生董國舉欣題墨跡的羅汝芳老師,不是只有兩把刷子的人,他是真的牛,不但培養出進士學生湯顯祖,而且他本人也考中進士。
羅汝芳(1515~1588年)字惟德,號近溪,又稱明德先生,江西南城泅石溪人,明中後期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詩人。是泰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給當時文人學士的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以積極影響,被譽為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啟蒙思想家的先驅。羅汝芳一生耿直傲岸,不迎權貴,主張「致良知」,強調「赤子良心,不學不慮」,否認「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學,持見新奇,頗有創見,一掃宋明理學迂謹之腐氣。羅汝芳主要作品有:《近溪子文集》《近溪子明道錄》近溪子明詩集》等共24卷。
羅汝芳先後任過刑部山東主事、山東宣城、聊城知府,後官至右參政。羅汝芳熱衷講學,其學術聲譽日隆,追隨者眾,引起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嫉妒、不滿,遭彈劾罷官。
湯顯祖性格認知上與老師三觀一致,為人處世抱「赤子之心」,重「性命之理」。離經叛道的師徒倆放飛自我的個性,也為後來在不同時期被罷官、憤然辭官,各自隱跡故里著書立說埋下伏筆。
仕途上,湯顯祖同樣受到老師羅汝芳的影響,比較透徹地看清了晚明王朝的腐朽、官吏暴虐無恥和底層人民的苦難。湯顯祖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因憤而上《論輔臣科臣疏》揭朝廷腐敗,觸了萬曆皇帝龍鬚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得罪豪強、權貴,憤而在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辭官返鄉。復仕之心漸退後,湯顯祖從此潛心創作,文思泉湧。
湯顯祖與羅汝芳師生交誼深厚。湯顯祖在多地任職期間,師生倆始終保持書信來往。湯顯祖還為老師出版的作品作序。湯顯祖曾說「夫子在而世若忻生,夫子亡而世若蕉沒」(湯顯祖《明德羅先生詩集序》)。師徒倆仕途的不幸,實為文壇的大幸。
流坑村四面環山,村邊的牛田河(恩江)自東南向西北流去。從流坑村沿江到下游的峽圳村,兩岸古樟有上萬株。(網絡圖片)
千年古村:流坑村
最後說說「懷德堂」所在的流坑村。流坑村落堪稱贛派建築的天花板。以一村之人文優勢名冠全國村莊,成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聞名遐邇的鄉村旅遊目的地。
流坑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占地面積3.61平方千米,現人口7000人。始建於南唐的流坑古村,享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之美譽。流坑古村董氏家族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但宗譜可考的開基祖則為南唐時的董合。村莊保存朝臣名流匾聯書跡多達622塊(對)之多,中國罕見。宋代,流坑村董氏以大辦教育振興科舉以振族望,人才輩出。到了第四、五代,竟出現了「五桂齊芳」的盛事——在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流坑董氏一門父子、叔侄、兄弟五人同中進土。自宋至清,流坑有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特奏名21人、舉人84人、貢生42人。因人文繁盛,歷代外界名流共有200多人與流坑有過密切的聯繫和交往。其中,不少為朝臣重臣,文壇名流,如:王安石、梅聖俞、朱熹、文天祥、吳澄、羅洪先、聶豹、曾國藩、左宗棠、羅汝芳等,都為流坑留有墨跡,因此流坑村留下了頗多珍貴的匾聯、書跡,可謂為異彩紛呈的匾聯文化大觀。
流坑村保存著明代建築(含遺址)19處,清代建築250多處。(網絡圖片)
流坑村從五代至今已逾千年,村子裡的83座祠堂,58座宗廟,默默地訴說著滄桑變幻和昨日的榮光。
村落主體基本保存了明嘉靖、萬曆年間規整的格局,以「七豎一橫」的大巷道為框架,其間以眾多小巷相連通,在主要巷道的頭尾均建置望樓,早啟晚閉,以加強防禦。七條豎巷直對江岸,與碼頭相呼應,便於引河風入村,確保空氣清新。
遙想當年,一代文豪湯顯祖,應「懷德堂主」董國舉請篆,以印章一枚奉添雅趣,又紀同門之誼,豈不美哉!史海煙波浩渺,升沉間多少往事稍縱即逝。湯、董交誼遺此實物來見證一段佳話,豈不妙哉!
「笑隨明月歸」印章,距今400多年了。它寄託著湯顯祖的願望和對友人董國舉的祝福:
我們嚮往「明德先生」的道德學問,願心地光明地笑隨,猶如明月相伴回到桃花故鄉!
2025.5.18
(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