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擬修訂監獄規則 分析:不想政治犯「過得好」(圖)


圖為迄今仍被關押的黎智英於2020年12月12日被戴鐐銬送上警車的畫面
圖為迄今仍被關押的黎智英於2020年12月12日被戴鐐銬送上警車的畫面。(圖片來源:PETER PARKS/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7月4日訊】(看中國記者盧乙欣綜合報導)港府建議修訂《監獄規則》,賦權懲教署針對在囚人士、候審在囚人士施加限制,收緊探訪及會見法律代表等安排,以加強維護國家安全、監獄保安。當局又建議廢除目前准許候審人士穿著私人服飾,以及自備或是收受食物(俗稱「私飯」)之規定。在囚人士支援平台「候鳥」幹事Brandon告訴《光傳媒》,「在囚支援」被當局視為「煽動行為」,而禁「私飯」則明顯是不想候審中的政治犯「過得咁好」。

根據保安局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過去曾經發生有人「濫用探訪機制」,以「人道支援」為名來進行探訪,實際上卻是以「軟性手段影響在囚人士」,意圖煽惑這些在囚人士對抗懲教署的監管、引發他們對中央與特區政府的憎恨,甚至導致他們重回社會之後,成為潛在的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風險。

當局建議,懲教署可就某探訪施加限制或是禁止探訪,明確訂定探訪的「法定目的」,必須為協助相關在囚人士改過自新,或者為其重新投入社會作準備,懲教署也有權拒絕任何不符合法定目的探訪。

對此,「候鳥」幹事Brandon指出,現時探監及進行在囚人士支援的組織或者個人,一般是提供物資、陪伴在囚人士或寫信,「完全不會有政治計劃或政府所講的煽動行為」。並強調所有在囚支援行為均是和平、合法,「不了解當局指『煽動』的理據是甚麼,我們也無法猜測任何目的」。

Brandon感慨,修例消息令許多人感到「無奈」,政府顯然將「在囚支援」標籤為「煽動行為」,「其實支援在囚人士只是希望他們日後能順利重投社會」。並反問,怎麼會有人以此煽動在囚人士憎恨政府,以及在出獄後做出煽動行為,況且「本身懲教對於探監和寄入的信件,已有相當嚴密的監控」。

據Brandon觀察,懲教署近年來留意到有不少人關心在囚政治犯,或許是認為他們福利太好,這才做出一些針對行動,讓外面的朋友減少對這些在囚人士的關心。

Brandon指出,過去署方曾採取不同方式讓在囚人士減少接觸外界的機會,包括寄入監獄的信會無端「消失」,又或者因為遭受署方職員施壓,進一步的將朋友從探監名單中移除。這次只是明確修例,訂明探訪的「法定目的」,賦予署方擁有更大權力拒絕某些探訪。

此外,局方也提及過去曾有在囚人士在法律探訪期間,把未經授權的物品交給其法律顧問,從監獄攜帶出去,法律探訪制度存在「被濫用風險」。

據此,局方建議修例,賦權裁判官因應懲教署人員所提出的申請,在特定的情況下發出手令授權懲教署向在囚人士(包含候審在囚人士)施加限制,也就是說,該名在囚人士不得於手令所指明的期間,跟指明的個別法律代表(包含律師、大律師、協助律師或者大律師的人士)或者相關律師行的任何其他法律代表,有著任何形式的聯繫,例如會晤、通訊等,但該名在囚人士仍可以諮詢自己所選擇的其他法律代表。

此外,雖然目前容許候審在囚人士可以穿著私人衣服,以及有自備「私飯」的條文,但當局建議廢除。文件指出,穿著私人衣服容易產生未經過授權物品被引入監獄的保安風險,也可能引起候審在囚人士之間以「特定式樣的私人衣物作炫耀,或作政治表態,或組織勢力,對懲教院所的紀律及秩序構成威脅」。

文件還指,現行「私飯」做法源自於英國相關法例,局方則認為「私飯」容易成為在囚人士私相授受的工具,過去也曾因此引發爭執打鬥,例如2018至2024年期間,共計逾300宗候審在囚人士因「私飯」引發違紀事件,「利用『私飯』在監獄中組織勢力,挑戰懲教署的管治,損害監獄的保安、秩序和紀律」。當局指出,考慮到時移世易,懲教院所的膳食安排已經相當完善,相關條文應該廢除。

Brandon分析,近年政治犯的比例上升,成為當局針對目標,因為他們有較多的親友關心,親友希望他們還押期間能吃得好一點,但局方顯然不想讓政治犯過得這樣好,因此要收緊條例;現時大部分政治案件已經審結,因此對於候審在囚人士自備「私飯」的修例,影響不算大。

不過,Brandon指出,「私飯」的重要性除了「食好少少」,更是候審人士的「精神支柱」。他進一步說明,因為等審訊期間心情忐忑,可以吃「私飯」是精神上的支持,代表有朋友在支持自己,請你食飯」。

針對局方指過去6年有逾300件因「私飯」引發的違紀事件,他對這個數字表示懷疑,「事件是否上升到『違紀』層面,很多時都取決於懲教的處理,有些時候或會底下處理,但若針對某些人,可以捉得好嚴,數字就可以很高」。

Brandon質疑,禁止「私飯」對減少違紀事件是否真的有效,「例如有人將『私飯』的餸菜轉售圖利,這樣是違紀,但獄中亦有大量可轉售的物品,為何偏偏針對『私飯』?難道沒有『私飯』就不會發生轉售圖利的違紀行為?」

畢業於中文大學政政系(政治與行政學系)的Brandon,曾擔任過學生會幹事、學聯代表、議員助理,也參與過反國教、碼頭工潮及雨傘運動等。身為「候鳥」一員的他,寧願不支薪撐著提供服務,堅守著難以發達的在囚支援組織。

隨著環境變化,處境更為艱困,且隨著案件陸續審結或判刑,「候鳥」的支援角色逐漸淡退,但Brandon仍強調,「不可抗力無法估量,亦不知道服務可以維持多久,只希望手足仍然有需要時,財政上、無形壓力上,仍然頂得到。」此番堅持令人動容。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