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盯著別人的人生,不如多關注自己。(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我們有時把別人的生活想得很精彩,覺得自己不夠好。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我們會遇到很多人,看到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別人的光鮮背後,也有你看不到的艱辛。與其盯著別人的人生,不如多關注自己。
如果我們來到六十歲,開始享受退休後的晚年生活,越發需要「做自己」。而「做自己」的前提,就是「看清自己、尊重自己、欣賞自己」。
為此,「鏡子」就成為了生活必需品。
富養自己的最好方式——照鏡子。
01、照「哈哈鏡」快樂養心
大阪大學在曾在《大腦皮層》雜誌發布了一項研究,說人愛照鏡子,是因為看到自己的臉龐,帶來生理方面的愉悅。大腦中的多巴胺被激活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曝光效應」,就是說一個人在經常接觸的事物上,會更有積極性。
比方說,不太喜歡釣魚的老人,每天都去釣魚場,慢慢就會愛上釣魚。
以此類推,你每天對著鏡子看自己,會對自己的容貌更加熟悉,從而接納自己。提升的自信力。
當一人很不愉快的時候,還能看一看「哈哈鏡」,看到不同「類型」的自己,因為自己的影子一會兒很醜,一會兒很美,一會兒被拉長,一會兒很短,就樂了。
自己本來就有多個面,只是你沒有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大概率,你會老想著自己的醜陋面,因而悶悶不樂。
人老了,最需要養護的,就是自己的「心態」。
心態好,精神狀態就好了,生活也會生機勃勃。
不是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我在左面找不到快樂,就去右面。發現自己的美,知道自己的好,內心就舒服了。真的不必和自己過不去。
02、照「修身鏡」取捨、養德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這樣一段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人不怕老,就怕沒有「老而無德」。
在公交車上,老人和年輕人搶座位,老人還在怒吼,引起公憤。
在小區裡,老人把廣場舞的廣播聲音調到最大,被年輕人厭惡,多次發生衝突。
在廣場上,老人用力抽打鐵陀螺,導致瓷磚損壞,被人驅趕。
社會不是老人一個人的,而是大家的。
如何養老,需要尊重社會的規則。更需要從優秀的人身上,去汲取養分。
用好「修身鏡」,就是對外界的東西,進行吸納,並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職場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單位門口有鏡子,就是讓你看清形象,提示你要整理衣服褲子。
上司也會提示你,要如何樹立形象,對你的惡行,也會批評。
退休之後,沒有人提醒你,也看不到單位門口的鏡子了,但是你要把周圍的人,當成鏡子。
能夠被社會愛戴的老人,都有一個特點——善良。
你還可以用自己的技術,去幫助某個行業裡的人。
實在不行,你就安靜下來,不麻煩別人,不給社會添亂,也是善行。
03、照「廣角鏡」,拓寬視野養格局
人,很容易犯一個錯誤——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信息繭房」。
就像春蠶一樣,把自己包裹在蠶繭裡,等蓄力夠了,就破繭成蝶。但是無法破繭呢?那就灰飛煙滅了。
六十歲之後,人開始變老,但是我們的認知不能停止,要比以前更寬。
「什麼格局,就什麼命」,你不想一想,八九十歲如何過日子?未來十年,有什麼安排。那麼你就會無所事事,被社會淘汰。
照相的時候,為了相片更加大氣,我們用了廣角鏡;在拐彎的地方,用上廣角鏡,能看很遠的地方,從而司機和車輛更加安全。
老人出去旅行,讀一本書,學一門技術,包容別人,都是廣角鏡帶來的好處。
對於家庭來說,老人有了大格局,就能夠包容子女、兒媳、女婿的不完美,促進家庭和睦;對別人的包容,老人會心平氣和,減少麻煩。
除了生活的一畝三分地,還有外界的「千千萬萬」,有容乃大。
你懂得欣賞自己,因此帶著愉悅的心情出門,你看到的風景特別多。
你以外界的人物為鏡子,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如何取捨,因此你的顯得和藹。
你擴寬了自己視野,看到了事情發展的趨勢,餘生的生活,總是有盼頭。
閑來無事,就這樣「照一照鏡子」,裡裡外外都最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家惠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