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弗大學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2025年5月22日,美國政府的一紙公文在全球高等教育界投下重磅炸彈:哈佛大學:這個被譽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品牌”的百年學府,被川普政府直接從美國國際學生招生名單中除名。這一舉措不僅震驚了教育界,更在國際政壇激起軒然大波。
全球一片譁然,社交媒體、主流媒體、國際智庫紛紛討論:哈佛怎麼了?為什麼會從“知識殿堂”變成“國家安全隱患”?更諷刺的是,在這一教育風暴中,中共外交部罕見出面發聲,卻避而不談具體指控,僅輕描淡寫地表示“反對將教育政治化”。
然而,真相遠比表面來得更震撼。這不是一次“教育政治化”的簡單對抗,而是川普政府對紅色滲透展開的第一次重大清算行動。哈佛大學,並非偶然中槍,而是多年縱容中共意識形態滲透、隱瞞極端組織勾連、配合敵對勢力進行資訊戰的代價集中爆發。正如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所言:“這是一個信任破裂的結果。”
一切從4月16日那封信說起
事情的導火索,是2025年4月16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向哈佛大學發出正式通告,要求校方提供以下材料:
關於國際學生參與親哈馬斯暴力抗議的錄影、調查資料;騷擾、威脅猶太學生的身份資訊;是否存在與恐怖組織或外國敵對勢力有關的學生背景。
要求並不苛刻,美國政府強調這是出於“執法調查”與“移民管理”的正常程式。然而,哈佛的回應卻令人瞠目結舌——拒絕。理由是“學生隱私權不可侵犯”。
國土安全部再次發出律師函施壓,並寬限72小時,只要配合交出材料,哈佛即可恢復SEVP(學生和交流訪問者計畫)認證,國際學生照常上課,不必轉學或回國。
但哈佛依然無動於衷。
哈佛的“傲慢”背後:極左勢力的溫床
為何哈佛敢對美國政府亮劍?
因為哈佛早已不是單純的學術象牙塔。過去數十年,它逐步演化成全球極左意識形態的策源地,內部深度嵌入美國民主黨、情報界、主流媒體圈。哈佛的高層精英,早已自視為“規則制定者”,而非“規則遵守者”。
更關鍵的是,這次涉及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校園抗議,而是與中共、伊朗等敵對勢力有聯繫的政治代理人網路。一些留學生參與極端親巴勒斯坦、親哈馬斯的活動,在校園中高喊“從河到海”的滅以口號,在宿舍門貼出“猶太人滾出去”的標語。哈佛不僅未制止,反而將一名因襲擊猶太學生被起訴者,任命為畢業典禮學生代表!
換句話說,哈佛早已淪為一個容忍極端思想、縱容種族仇恨的“政治兵工廠”,而非純粹的教育機構。
哈佛背後的紅色密碼:中共新疆兵團與軍工合作
事情遠未結束。哈佛之所以成為“清算第一刀”,不僅因為其態度蠻橫,更因為它背後隱藏的中共關係觸目驚心:
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合作
美國財政部2020年將新疆兵團列入制裁名單,理由是其協助中共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絕政策。哈佛卻於2024年為該組織設立培訓班,協助其管理幹部深造。等於是一個以“人權”自豪的大學,竟公然為人權迫害機器授課。
協助中共軍工系統研發核心技術
哈佛研究人員與清華大學、哈工大等中國“國防七子”長期合作,領域涵蓋光學工程、衛星導航、機器人控制等敏感技術。更離譜的是,這些研究一部分資金居然來自美國國防部。
伊朗情報資金資助資訊戰專案
哈佛部分政治傳播與AI認知戰課題由伊朗政府代理人基金會贊助,並與中共高校聯合研究,成為對臺灣、推特等西方平臺資訊攻擊的工具。
誰在為哈佛背書?答案直指中南海
事件曝光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面對白宮指責哈佛與中共合作培訓新疆官員的提問,不敢正面否認,僅表示“反對教育政治化”。言下之意,無異于默認行為屬實,但要求美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更耐人尋味的是,當哈佛被“拔簽”的消息傳遍全球,中國社交媒體最熱搜竟然是“習明澤、哈佛”。這揭開了中共高層與西方名校之間的秘密紐帶。
據《每日郵報》2012年報導,習近平的獨生女習明澤早在2010年就以化名進入哈佛大學深造,由特勤每天全程24小時保護,並以私人帳戶繳納學費。這發生在中共內部嚴控“裸官”外逃、限制高幹子女出國的大背景下,是一種權貴特權的最赤裸體現。
不止習明澤,薄熙來之子薄瓜瓜、趙紫陽之孫、江澤民之孫、黃華之子等均曾在哈佛或其他常春藤名校深造。哈佛,儼然已成為中共太子党的鍍金寺廟。
而當這些資訊在西方被媒體公開報導時,中共國內卻將轉發一張圖片、寫一句評論,都定性為“侵犯隱私”而嚴判刑責。2020年“惡俗維琪案”中,20歲青年牛騰宇因涉嫌收錄中共高幹子女資料,被重判14年。至今生死未蔔。
打的是哈佛,警示的是整個西方教育界
川普政府這一刀,不是砍向哈佛一所大學,而是對整個被紅色滲透與左翼極端主義綁架的美國學術界敲響警鐘。它揭示了一個哈弗真相:
教育早已不是“純淨地”,而是國際政治與國家安全的關鍵戰場;中共通過統戰、合作、資金輸入,把世界頂級學府變成資訊戰工具;西方的“自由聖地”竟逐漸淪為中共的“安全屋”。
今天的哈佛,不再是那個“捍衛真理”的燈塔,而是淪為“雙重標準”的典型。一邊收取美國納稅人撥款,一邊替中共洗地、容忍極端主義,甚至為恐怖勢力提供平臺。
而我們必須明白,今天是哈佛,明天或許就是耶魯、普林斯頓,乃至整個西方教育體系。唯有將真相揭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才可能讓“學術自由”不再淪為“政治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