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曾說:「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2018年,中共跟美國打了一場貿易戰。中共黨媒高喊「小打不如中打,中打不如大打,大打大勝」,結果是中共被打得一敗塗地。
2025年,中共又跟美國打關稅戰。結果會怎麼樣呢?
中美貿易90天的暫時喘息?
中共前腳還在喊「絕不屈服」,後腳就跟美國達成了關稅妥協。5月12日,兩國代表在瑞士「握手言和」,同意暫時放下貿易「武器」90天。期間,中國把對美國商品徵的高達125%的關稅降到只有10%;中國還取消了今年4月剛加上去的那些報復措施、美國則把對中國商品的145%關稅降到30%。
不過美國川普對芬太尼問題加的那20%特別關稅沒有動,說明美方態度依然強硬。
諷刺的是中共在芬太尼問題上的態度,中共認為芬太尼是美國自己的問題,美國別推卸責任,要求停止所謂「抹黑推責」;其後又再度宣稱,中方對美方芬太尼徵兩輪關稅,所採取的關稅和非關稅反制措施仍然有效。
中共這種甩鍋態度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在美國政府眼裡,芬太尼每年害死7萬美國人,這豈是小事?他們認為中國作為這些化學品的主要來源地,必須真正負起責任來,採取實實在在的行動。如果中國不拿出切實有效的措施,美國那20%的關稅肯定是不會取消的。
至於90天後會怎樣,CNN記者問了川普:「如果90天後談不攏,關稅會不會重新飆到145%?」,川普說不會那麼誇張,但肯定會「大幅增加」。翻譯一下就是:美國手裡還攥著牌呢,雖然不會一下子把關稅抬到天上去,但肯定會繼續施壓。
簡而言之,這次協議更像是雙方的暫時休戰,真正的貿易戰休不休還得看,特別是要看中共在芬太尼問題上會拿出什麼實際行動。
其實,中美關稅戰的實質是制度之爭,如果中共不做出根本性的改變,雙方達成均可以接受的長期協議,並非易事。如何看出川普是真下決心了?縱觀中美關係70年,即可見一段從美國戰略誤判到逐漸清醒的過程。
中美關係70年真相揭秘:從對抗到幻想再到覺醒
1)冷戰(1949~1971)
1949年,中共篡政。美國政府明智地拒絕承認這一極權政權,堅持與臺灣保持外交和軍事關係。這一決定是基於美國認識到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擴張威脅。
特別是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共直接派兵與美軍交戰,展現了其對外擴張的野心。美國主導的自由世界聯盟對中共實行經濟制裁和技術禁運,防止一個極權政權獲得更多危害世界和平的機會。
可以說,這一時期,美國的戰略封鎖有效地限制了中共的國際影響力和軍事擴張能力,為亞太地區的自由民主國家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2)戰略失誤(1971~1989)
然而,到了1971年,基辛格和尼克松出於短視的地緣政治考量,開始了與中共的秘密外交。這一「乒乓外交」背後的動機雖然是為了制衡蘇聯,但卻低估了中共政權的本質。1972年《上海公報》簽署後,美國實際上為中共打開了通往國際社會的大門。
1979年,卡特政府在臺灣問題上做出了歷史性的錯誤決定,與中共建交並斷絕與臺灣的正式外交關係。儘管美國通過《與臺灣關係法》試圖彌補這一戰略失誤,但這一決定實質上使中共獲得了國際認可。
鄧小平訪美開啟了西方對中國的幻想(蜜月)時期。美國政界普遍認為,通過經濟開放和技術轉讓,中共會逐漸走向政治改革和民主化。這種天真的「和平演變」理論導致了大量西方資本和技術無條件地流向中國。
3)天安門大屠殺 幻想破滅(1989~2001)
歷史事實多次證明,中共是不會因經濟開放而改變極權本質的。1989年,中共在天安門廣場實行了血腥鎮壓。美國及西方國家雖然實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遺憾的是,這些制裁很快因為經濟利益考量而被削弱或取消。
特別是在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在人權問題上的讓步更加明顯。克林頓政府將人權與貿易脫鉤,為了商業利益而犧牲了價值觀原則。1990年代末,美國主導推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果然,事到如今這一決定已被證明是美國最大的戰略誤判之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經濟有所發展,離不開美資美企,但真正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伊始正是在與美國談判成功,並於2001年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彼時沒有意識到中共邪惡本質的美國「擁抱熊貓派」希冀通過讓中共國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使其經濟發展起來,進而推動中國政治的轉型。
在這一時期,中共狡猾地利用西方的經濟利益衝動,成功地避開了真正的政治改革,同時收穫了經濟全球化的巨大紅利。
4)警醒(2001~2017)
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飆升,大量製造業工作崗位流失,美國中產階級遭受嚴重打擊。與此同時,中共利用不公平貿易手段,包括貨幣操縱、非關稅壁壘、強制技術轉讓和知識產權盜竊,迅速積累了巨額外匯儲備和技術實力。
歐巴馬政府察覺到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執行力度不足,未能有效遏制中共的擴張。在南海問題上,中共無視國際法庭裁決,大規模填海造島軍事化;在科技領域,通過「千人計畫」等方式系統性竊取西方技術;在國際組織中,利用經濟影響力逐步改變國際規則。
這一時期,中共提出的所謂「新型大國關係」本質上是要求美國承認其在亞太的「核心利益」和勢力範圍,同時繼續享受全球化的經濟利益。
然而,中共目前加速向極權主義回歸的趨勢,最終導致美國戰略界的全面覺醒。
5)全面認清中共威脅(2018~至今)
美國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終於逐步意識到,中國在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不但沒有履行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反而不斷擴大對美歐的滲透和影響,試圖將共產意識形態重塑全球格局,這讓美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
2018年川普政府發動的貿易戰,標誌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本轉向。這不僅是針對貿易不平衡的行動,更是對過去數十年政策失敗的糾正。貿易戰隨後擴展到科技領域,美國開始限制關鍵技術向中國轉讓,特別是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
2020年,新冠病毒從武漢爆發並席捲全球,中共政權的信息封鎖和對病毒源頭調查的阻撓,進一步暴露了其對國際秩序的威脅。川普政府明確將中共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兩黨在對華強硬立場上達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識。」
拜登政府繼承並深化了這一戰略轉向,在聯合盟友共同應對中國挑戰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AUKUS聯盟的建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的強化、晶元聯盟的形成,都表明美國及其盟友已經認識到中共政權構成的系統性挑戰。
2023年至2025年,儘管兩國元首在舊金山和其他場合有所接觸,但這些表面的「緩和」掩蓋不了結構性對抗的現實。在臺灣問題上,中共繼續加大軍事壓力;在科技領域,兩國的脫鉤進程持續深入;在意識形態層面,體制競爭日益明顯。
2025年5月中美經貿談判的表面進展,不過是中共在面臨國內經濟壓力時的策略性調整,而非真正的政策轉變。那麼如果中共為了保政權,選擇與美國對抗到底會是怎樣的結局?這裡,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鄧小平的預言。
鄧小平對中美關係的態度
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建交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隨即,鄧小平於1979年1月28日至2月4日,以中共國副總理的身分訪美九天。因為其在中共內部的實際地位眾所周知,美國也給予了高規格接待。
據中國大陸某媒體報導,當時陪同出訪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美國研究所所長李慎之在飛機上問鄧小平:「我們為什麼要這麼重視同美國的關係?」鄧小平回答說:「回頭看看這幾十年來,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潛台詞就是同美國搞不好關係的國家都比較窮,中國也得這麼幹。
二戰結束後,歐洲、日本、韓國等國家在美國的支持和推動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復甦和騰飛,逐步邁入發達國家行列。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像東德、東歐諸國、朝鮮、中國大陸、古巴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由於長期與美國對立,普遍陷入專制體制,既失去了自由,也難以實現經濟繁榮。哪一個共產國家不是雞飛狗跳、社會困頓、民生艱難?看得出來,鄧小平也不得不承認與美國建立良好關係對於中國發展有益處。
李慎之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也寫道,「鄧小平如此重視美國是因為他認為,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首先就要對美國開放,不對美國開放,對任何其他國家開放都沒有用。」
歷史從不喜歡開玩笑,但有時卻讓人覺得頗為滑稽。鄧小平曾在1974年4月1日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坦言:「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一個超級大國,並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到處欺負人家,侵略人家,剝削人家,那麼,世界人民就應當給中國戴上一頂『社會帝國主義』帽子,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如今看來,這番話或許正預示著中美貿易戰最終可能走向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