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系列】塞外京都:承德(圖)

作者:邵語柔 發表:2025-05-14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1875-1890年的承德避暑山莊
有「塞外京都」之稱的承德,曾經是清朝皇家避暑勝地。圖為1875~1890年的承德避暑山莊。(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承德,這座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的美麗城市,是連接東北、華北的重要交通樞紐,西南與南分別毗鄰北京與天津,背倚遼蒙,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有「塞外京都」之稱的承德,曾經是清朝皇家避暑勝地,它以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獨特的自然風光,以及深厚的民俗文化,吸引了無數遊客的目光。

塞外京都

承德起初叫做熱河,它真正崛起是在清朝,在當時可算是僅次於北京的另一個政治中心,因而有「塞外京都」的美稱。直到雍正11年(公元1733年)才改名為承德,意思是「承受先祖德澤」,感謝康熙皇帝立他繼承皇位。

康熙42年(公元1703年),清廷在此修建行宮,開啟了承德發展的新篇章。隨著避暑山莊的完成,承德逐漸成為清朝皇帝避暑和處理朝政的重要場所。乾隆曾在一道諭旨中寫道:「熱河地方朕每歲秋彌先期駐蹕,數十年來戶口日增,民生富庶,且農桑繁殖,市肆殷聞……」可見承德在當時已成為非常重要的城鎮。

文化遺產豐富

承德的文化遺產非常豐富,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

承德避暑山莊又稱為「熱河行宮」。莊園內多以樸素清雅的山村景色為格調,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典範。

外八廟則是為了接待蒙古、藏族等少數民族王公而修建的寺廟群,體現出清朝「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展現了清朝的建築藝術,也反映出當時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交融。

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

承德在地理位置上相接著蒙古、遼寧等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為連接不同地區、文化的紐帶。居住在此的族群有滿族、蒙古族、回族、苗族等,是個文化交融的城市。

清朝時期,承德不僅是皇帝避暑的勝地,更是接待少數民族王公和外國使節的重要場所。這種多元文化的交匯,為承德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區,承德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多元的民族風情與習俗。

剪紙之鄉

承德地區的豐寧民間剪紙藝術歷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間就已在縣內廣為流傳,至光緒初年形成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因而又有「中國剪紙之鄉」的美稱。

剪紙風格細膩獨特的承德豐寧,取材十分廣泛,內容除了傳統的花鳥、年年有「魚」之外,還增加了避暑山莊、外八廟等當地著名景致,以及以中國古典名著等為主題的剪紙內容,鄉土氣息十分濃厚。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