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 三共論預言揭秘的真相(一)(組圖)

作者:陳靜 發表:2025-05-11 22: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故宮
 故宫博物院正门 神武门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1924年10月,北京政變爆發,馮玉祥倒戈直系,聯合段祺瑞發動政變,軟禁總統曹錕;11月5日,隨後逼迫溥儀遷出紫禁城,結束了滿清皇室在北京最後的皇權。

當馮玉祥毀約下令驅逐溥儀離開紫禁城時,鄭孝胥極度悲憤,認為這是對皇統與華夏禮制的褻瀆。他曾留下言論:「今之共和,不足信也;華夏當有主也!」

這場政治劇變,不僅改變了中國北方的軍政格局,也直接衝擊了溥儀身邊一批重要人物的命運,其中就包括鄭孝胥與王國維。甚至包括國民黨未來的命運。

鄭孝胥在出逃的路上,憤然提出著名的“三共論”預言:“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將亡於共產,共產則必亡於共管。”這段政治預言,簡明扼要、擲地有聲。它所暗示的政局演變,直到今天仍讓人捉摸不透。

第一句“大清亡于共和”在他說這話時,是已經發生的事了。而第二句“共和亡於共產”,在鄭孝胥此言之後的25年,也就是他死後的11年,都成為事實。預言的前兩句已經應驗了,目前第三句預言還是成謎。我們會在下一篇解讀。

北京政變下的鄭孝胥與王國維

相比鄭孝胥的激烈反應,王國維的處境更為隱晦與沉鬱。王國維當時受聘於清室善後委員會,也是故宮博物院籌備委員之一,深度參與故宮文物、典籍的整理保護工作。他認為中華文化的精粹與國族精神,需要由這些「禮制象徵」來延續。當政變發生,溥儀被逐,王國維感到的是文化命脈的崩塌、歷史斷裂的無力感。

他在私人通信中曾悲憤寫道:斯文將亡,吾誰與歸?而他更曾對友人表示:共和肇始,尚可圖;今赤潮將臨,中華必陷萬劫不復。

這句話深刻預言了中國將面臨的赤化浪潮與文化浩劫。三年後,王國維自沉昆明湖,時人認為其死並非單純感傷,而是對整個時代沉痛的告別與抗議。

這兩位遺老,一文一武,一死一生。王國維選擇殉道,以死護文明;鄭孝胥選擇逆行,在風雨飄搖中勉力延續舊制。他們分別象徵了清末士人兩種極端的命運抉擇:或以身殉道,或與時周旋。他們的身影,在歷史的殘陽中,格外長,格外悲壯。

今天的主角是預言三共論的鄭孝胥

鄭孝胥
鄭孝胥 晚清 (图片来源: 公用领域)

在清末民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奇人。他不僅學問出眾、詩文卓絕,更是一位書法宗師。他的書法佳作,如今在收藏界已是難求之物。而你或許想不到,如今交通銀行的招牌字體,正是出自他之手!

早在1915年,他為《詞源》題寫兩個字的書名,就收了整整五百兩白銀的潤筆費;“交通銀行”四個字,潤筆高達四千兩白銀;最誇張的是他為商務印書館題寫五字館名,竟開價一萬兩白銀!雖然最終因落款爭執而未能成交。真可謂是一字萬金。

這位傳奇人物,便是鄭孝胥(1860年-1938年)。他祖籍福建閩侯,出生于蘇州胥門,他的家族是典型的書香門第,自曾祖父鄭鵬程起,四代之中出了十個舉人、五個進士,更有三人榮登翰林之列。鄭孝胥可謂“出身即高峰”,22歲便高中福建省鄉試解元,仕途一帆風順。

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支持新政;立憲運動期間擔任預備立憲公會會長,積極呼籲開設國會,實行君主立憲。他還參與創建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和上海儲蓄銀行,推動新式教育和文化事業,堪稱一位“思想超前的遺老”。

辛亥革命後,清廷覆滅,他卻選擇淡出政壇,自稱“遺老”,寓居上海,以賣字為生。

1923年,他被溥儀邀請入故宮講授《資治通鑒》。一年後的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皇宮。鄭孝胥協助溥儀出逃。

要説到鄭孝胥的三共論,我們還需要回到1924年前後的大環境中去看看。

風雲突變的1924:馮玉祥“北京政變”的背後故事

1924年10月,北京城風聲鶴唳。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撼動了北洋政府的根基,把剛剛與蘇聯勾搭連環的國民黨推向歷史的風口浪尖,也給國民黨最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發動這場政變的,是號稱“基督軍閥”的馮玉祥。

馮玉祥是北洋軍閥,但“另起爐灶”

馮玉祥出身寒微,軍旅起家,自稱信奉基督,常以清教徒形象示人,因此有「基督將軍」之稱。然而,他的政治立場卻異常靈活,甚至多變。

早年投身清軍,後來在北洋體系中一步步崛起。他原本是北洋軍閥直系領袖曹錕的部下,位居重鎮,掌握駐京部隊的核心兵權。

但馮玉祥始終與主流北洋派格格不入。他宣揚節儉、提倡信仰基督教、強制士兵戒煙戒賭,一度被譏為“清教徒軍閥”。在北洋內部,他屬於“雜牌軍”,受人忌憚,也被輕視。

1924年直奉戰爭爆發,直系(曹錕、吳佩孚)和奉系(張作霖)爭奪北方主導權。馮玉祥原是直系一員,卻在關鍵時刻倒戈,突然率兵入京,發動兵變,幽禁大總統曹錕、驅逐溥儀出宮,史稱“北京政變”或“首都革命”。

這場突襲成功的政變,令馮玉祥一夜之間成為北方軍政主腦。

馮玉祥政變前,已受蘇聯秘密接觸

許多人不知道,馮玉祥政變並非孤立行為,而是在政變前數月,就已與蘇聯秘密往來密切,當時蘇聯於中國政治中日益活躍。

據史料記載,政變前馮玉祥已多次與蘇聯駐華代表鮑羅廷接觸。蘇聯承諾,只要他發動政變,推翻親英美的直系政權,便會提供軍火與金援支援。這場「交易」為政變鋪平道路。

1924年6月,蘇聯駐華代表越飛抵達廣州,與孫中山正式會談,促成了“國共合作”。但與此同時,蘇聯特使鮑羅廷也秘密與馮玉祥接觸,許諾提供資金援助與政治支援。蘇聯是一手握兩家。

馮玉祥雖然信基督,但極為務實。他當時正與吳佩孚等直系將領矛盾重重,資金匱乏、軍心不穩,正需外援,而蘇聯提供的金援與武器恰中其需。加上他早有北上之意,因此在判斷直系失勢時果斷倒戈,發動政變,徹底打亂北洋格局。

他政變後還邀請蘇聯顧問駐京,並歡迎中共成員在其勢力範圍內活動,甚至接受共產國際提出的改造軍隊意見,可謂“左右逢源”,充分利用蘇聯這張牌。

孫中山的最後北上: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政變發生後,馮玉祥迅速成立了「國民軍政府」,邀請孫中山北上,實現「國共合作」。蘇聯方面則加快向中國輸出革命勢力,派遣大批顧問與軍事教官支援馮部與國民黨,推動赤化。

就在馮玉祥發動政變的同時,遠在廣州的孫中山,也正進行他人生最後一次北上嘗試。他深知,單憑南方之地,難以一統中國當上大總統。馮玉祥政變為他打開了進入北京的大門;而蘇聯支持國共合作,也為他帶來了新盟友。

雖然他明白:這場政變都是出於算計;馮玉祥、張作霖、甚至蘇聯,都在相互利用而已。盡管如此,孫中山還是應馮之邀,于11月毅然決定北上。

1924年底,孫中山乘坐永豐艦北上,沿途受到「表面上的」熱烈歡迎。他原本希望與北方軍閥協商統一大業,推行其「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卻逐漸發現形勢遠比預期複雜。

首先,馮玉祥表面親近國民黨,實際上並不真正聽命孫中山;其次,奉系張作霖並未被完全擊敗,北方局勢依舊詭譎;第三,蘇聯雖承諾支援,但其目的是爲了積極扶持中共發展,反而令孫中山內外交困。

可惜天意難違,孫中山北上途中已重病在身,1925年初在北京協和醫院病危,3月病逝。未能見到統一全國的那一日。只留下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一場政變,改變中國走向

1924年10月,北京政變爆發,馮玉祥一舉囚禁曹錕,宣佈改組政權,邀孫中山北上,接管中央。他自詡為推動時代進步的將軍,實則在軍閥鬥爭、國際勢力與理想政治中左右搖擺。

政變表面上是軍人反腐,實際上是一場「赤化加政變」的複合體,拉開了北洋末路與國共合作的序幕。

而這一切,都發端於政變前的那段迷霧與躁動時光——當理想、野心與外力齊聚一堂,歷史的巨輪便再也無法後退。

更可怕的是,他為“國共合作”創造了難得的戰略空間:馮玉祥在北方歡迎共產勢力,孫中山在南方借力蘇聯整軍,這場政變之後,中共借殼國民黨成長,整個中國的政治棋盤,從此進入革命與紅潮的前夜。

孫中山和馮玉祥都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他們在引狼入室。

1925年1月,孫中山病情惡化,被診斷為肝癌。他在北京寓所(鐵獅子胡同)靜養,在最後時刻,還未醒吾。他留下遺言,繼續強調要「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並敦促國民黨同志以「三民主義」為國本。

蘇聯與中共的暗影:誰在操盤北京政變?

北京政變背後,蘇聯的影子無所不在。當時的蘇聯正積極輸出革命,試圖將中國納入其全球共產主義網絡。他們扶持國民黨,也秘密協助中共滲透軍政各界。

1924年政變之後,大批中共黨員被安排進入西北軍內部,甚至有人擔任政工人員。馮玉祥雖未正式加入共產黨,卻默許甚至利用這些人鞏固軍隊。

這也引發不少當時知識分子的警覺。著名學者王國維就在政變後憂心忡忡地記錄:「赤化之禍,旦夕不測。」他認為蘇聯與中共的滲透已對中國政局構成重大威脅。

1927年,在北伐軍如潮席捲北方、遺老勢力灰飛煙滅之際,王國維選擇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以死明志。他的最後一封手劄中,仍反覆提到「赤禍」、「共產之毒」,表達對傳統中國的殘念與對文化命運的哀嘆,成為民國初期士人悲歌的縮影。

而在同一時代,鄭孝胥則選擇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雖亦深感國破家亡之痛,卻未如王國維般消沉絕望,而是以更實用主義的姿態與現實周旋。在北京政變發生後,他並未與溥儀斷絕往來,反而積極協助其策劃「東山再起」之路。1924年冬,溥儀逃出紫禁城,短暫居於天津張園時,鄭孝胥便前往相助,並提出著名的「三共論」:“大清亡於共和,共和將亡於共產,共產則必亡於共管。”這句預言後來被許多遺老視為天機,並在歷史中引發無數討論。

那麽三共論裏存在哪些因果、玄機和內涵,因爲篇幅有限,我們下次再説,謝謝您的閲讀,下次再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