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於2025年1月11日在北京出席中英金融服務高峰會。(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5月10日訊】(看中國記者尹華綜合報導)2025年5月8日,據報導,中美雙方將於5月中旬在瑞士舉行新一輪高層會談。中方代表團由接替劉鶴的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銜,美方則派出財政部長貝森特等官員參加。這場會談被中方對外描述為「應美方主動要求,中方同意接觸」的結果。然而,時評人杜文在其油管自媒體節目“內部視角看中國”中指出,這場會談從領頭人安排到背後動機,皆充斥著習近平政治邏輯的投影,凸顯中共體制「任人唯親、信馬仔不信專業」的頑疾,是一場缺乏實質內容的「維穩式表演」,難以解決中美之間的結構性對立。
何立峰的晉升:忠誠勝於專業
何立峰作為此次會談的中方領頭人,其選拔並非基於外交或經貿專業才能,而是其與習近平的深厚關係。何立峰被視為「習家軍」核心成員,與習近平的交集始於1980年代的福建廈門。據杜文介紹,何立峰早年通過導師、廈門大學經濟學家鄧子基的推薦,於1984年進入廈門市經濟特區經濟研究所,隨後調入市政府辦公室,並在習近平擔任廈門副市長期間成為其秘書。從此,何立峰緊隨習近平仕途步伐,從廈門市副市長、泉州市長,到福建省常委,一路晉升。
2000年至2002年,習近平出任福建省長,何立峰接任福州市委書記。然而,其任內曾因福州、福安等地3萬農民聯名要求罷免的事件引發爭議,雖最終被習近平壓下,但也暴露其決策能力不足的問題。隨著習近平調任浙江、上海併進京,何立峰亦離開福建,赴天津任職,並於2014年調入北京,擔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2017年升任主任,2022年成為政治局委員,2023年接替劉鶴出任國務院副總理。
杜文指出,何立峰的每一次重要晉升都與習近平的提攜密不可分,其角色更像是習近平的「經濟秘書」,而非獨立決策的專業官員。何立峰並非憑藉專業才能脫穎而出,而是靠對習近平的絕對忠誠上位,這種「任人為親」的用人邏輯使得中共外交與經貿事務高度政治化、個人化,服務於領袖權力而非國家利益。
會談背景:被動維穩的政治秀
此次瑞士會談表面上是應美方要求,但杜文認為,這實質是中共在內外交困下的被動應對。當前,中國經濟因多年貿易戰與科技封鎖元氣大傷,2025年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進一步收緊,聯合17個主要貿易夥伴另起爐灶,將中國排除在外,並對華商品加征高達125%至145%的懲罰性關稅。與此同時,中共內部經濟壓力加劇,據媒體披露,北京已悄然取消對美商品的報復性關稅,甚至考慮單方面豁免高達125%的美國產品關稅,顯示其在經貿戰線上的被動局面。
杜文分析,中共當局擅長以政治表演穩住陣腳,而非通過改革解決問題。此次會談正是這種策略的延續,旨在通過姿態性談判緩和矛盾、拖延時間。中方刻意降低會談預期,強調僅為「雙方接觸、敞開對話」,未提出實質性議程,暗示不打算在結構性問題上讓步。這種「求和不改、求戰不能」的策略,旨在為國內外營造「願意談、不卑不亢」的形象,同時為習近平塑造「化解危機」的領袖形象。
結構性對立:會談難有實質突破
杜文認為,美中之間的結構性對立使得此次會談難以取得實質性成果。首先,兩國政治理念水火不容:中共堅持一黨專政與維權體制,美國奉行自由民主價值觀,導致戰略互疑與信任赤字難以彌合。其次,經濟模式衝突根深蒂固,中(共)國依賴國家資本主義與政府干預,美國要求公平競爭與市場開放,貿易與投資分歧源於體制差異,而非單純的關稅或補貼問題。最後,地緣戰略競爭進一步加劇對立,中國謀求地區主導權與全球影響力(包括解放臺灣),美國則致力維護霸權與同盟體系,雙方在亞太乃至全球的博弈屬於零和性質。
在這種背景下,何立峰領銜的會談更像是「帶著習近平的劇本」上場,扮演捍衛「習路線」的代言人角色。中方可能重複官方話術,如要求美方「相向而行」、糾正錯誤、維護公平正義等,而不會展現靈活妥協,特別是在市場開放或履行世貿承諾等涉及習近平統治穩定的問題上。杜文預測,會談或許能在關稅等技術層面達成模糊折中,但無法觸及中國發展模式或美國戰略優勢等核心問題。
體制頑疾:個人崇拜綁架外交
杜文強調,何立峰領銜會談充分暴露中共決策機制的荒謬,即個人權力凌駕於專業理性,忠誠政治取代國家利益。習近平的用人原則以「政治可靠」為首要標準,而非專業水準,這導致外交與經貿事務被高度個人化。何立峰缺乏對美外交經驗,與前副總理劉鶴(一位受哈佛訓練、熟悉國際規則的技術官僚)形成鮮明對比。然而,習近平寧願啟用親信何立峰,也不願授權更專業的團隊,顯示其決策完全圍繞個人信任而非專業素養。
這種「任人唯親」的後果是外交事務淪為對內展示忠誠的政治任務,而非追求國家利益的專業工作。杜文援引官場流行的諷刺段子:「凡事不歸功於習,就是錯過路線;凡事不表忠心於習,就是立場錯誤。」這揭示了在習近平「定於一尊」的體制下,領袖個人榮耀高於一切,專業理性退居次要。對外交官而言,「懂政治」比「懂外交」更重要,忠誠比能力更關鍵。
長遠影響:國運被個人私利裹挾
杜文警告,中共高度個人化的決策體制將繼續綁架中國的外交、經貿與國運。面對內憂外困,習近平未選擇反思體制弊端或啟用專業人士化解危機,而是迷信「自己人」可以撐起門面,將政治掛帥置於首位。這種「任人唯親、迷信個人」的體制頑疾若不根除,中(共)國的外交與經貿政策將持續誤入歧途。
瑞士會談後,中美關係難逃「劍拔弩張」的宿命。中國的前途被捆綁在黨魁個人安危得失的戰車上,國家利益淪為個人私利與面子工程的附庸。杜文認為,只有破除個人崇拜、回歸專業理性,中國才能走出自我設限的困境。否則,無論上演多少場「維穩式談判」,也無法換來真正的轉機與出路。
此次瑞士會談,表面上是美中對話的再啟動,實則是中共在困境下的權宜之計。何立峰的角色、習近平的用人邏輯以及會談的被動性質,皆折射出中共體制在全球化挑戰面前的內在侷限。未來,美中關係的走向仍將取決於雙方如何應對結構性對立,而非一場場形式化的政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