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調整自己的情緒,更有利於孩子成長。(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相信每個媽媽都經歷過這樣既崩潰又悔恨的時刻:還有10分鐘就遲到了,孩子還拗在那裡磨蹭哼唧不想刷牙;一點作業寫了一晚上,本子擦了兩個大窟窿,橡皮上扎的全是鉛筆洞;無理取鬧,哭上沒完沒了,怎麼都哄不好……
最後只能是一場怒吼收場,眼前的麻煩暫時解決了,孩子也嚇得安靜了。
事後,看到孩子乖巧順從的樣子,心裏越發不是滋味,後悔當初怎麼沒多忍一忍。
一次又一次爆發之後,我開始在反思中瞭解自己生氣的根源在哪裡?
從生物進化和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就是當我們感受到威脅時,大腦會自動產生應激反應,做出「失去控制」的行為,比如許多傷人的話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01 情緒失控的真相:我們自身的恐懼和焦慮
為什麼孩子的行為會威脅到我們?
回憶自己生氣時的狀態,我發現,孩子的行為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引爆我們的是積壓在心底的恐懼和焦慮。
憤怒當頭的我們,大腦裡都有這樣的自我對話: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做好,萬一什麼什麼以後可怎麼辦啊,我是不是個失敗的媽媽,我也需要被照顧啊......」
被憤怒裹挾的我們,處於戰鬥模式,不僅無法調動大腦的理性部分去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更對那些平常津津樂道的育兒理論嗤之以鼻。
這是我們對生活失去掌控的慌亂表現,孩子某種程度上只是一個背鍋俠。
看清人性真實醜陋的一面,承認它的存在,才能真實的面對。
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調整自己的情緒,關懷自己,從而做出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的行為。
02 跟孩子置氣的惡果
我們生氣時,孩子的大腦在發生什麼。
孩子的安全網逐漸崩塌,他會想:「發脾氣的媽媽好嚇人,我好害怕」
從媽媽犀利的眼神中孩子感受到被拋棄的恐懼。
孩子逐漸變得小心翼翼,隱藏自己的需求,開始揣摩大人的心思,討媽媽歡心。
這樣的孩子從小就揹負上沈重的情感包袱,既渴望被愛又拒絕接受愛,變得冷漠而擰巴。
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孩子在父母失望的眼神裡獨自吞下委屈,久而久之孩子會看不清自己真實的樣子,甚至會加入父母一起攻擊自己。
沒有父母的情感支持,孩子就像一個孤獨的靈魂,不得不擔起養育自己的責任,這是一件非常有風險的事。
孩子也變成一隻「小刺蝟」,學會暴力模式。在媽媽的情緒模式裡,孩子學會了:發脾氣是解決問題唯一有效的方式。
因此,他也會變得情緒不穩定,遇事大吼大叫,甚至動手打人、搞破壞。
在成年後,這些行為會成為孩子自我保護的反應機制,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
03 放下生氣的應激反應,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時候,需要及時給自己按下暫停鍵。比如孩子寫作業不認真,我們感覺自己要爆發時,用平靜的語言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很生氣,害怕忍不住說傷害你的話,所以需要幾分鐘去平復一下心情。
然後進衛生間,對著鏡子,做深呼吸,默念「這是正常的。」
我們還需要瞭解自己的情緒和邊界,回想剛才的情景,自己的情緒是什麼?
著急,擔心,生氣,希望他提升效率,也希望他是個認真自律的孩子。
那麼自己的臆想是什麼?
他這麼粗心不認真,以後影響考試或拖後腿怎麼辦,這樣的學習態度是有問題的。
我的邊界是什麼?孩子必須完成作業。
我們只要陳述事實,表達感受就可以了。例如:咱們之前的約定是花20分鐘寫作業,現在過去半個小時了只完成了一半,那咱們不得不改變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媽媽擔心太晚了會影響你的睡眠時間。
這樣的語言傳遞了真實的關心,沒有責怪,沒有評判,孩子自然能聽得進去。
我們進一步提供幫助。例如:媽媽覺得你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孩子,是這次的作業太難了嗎,你需要媽媽提供怎樣的幫助呢?
這樣說比「能不能認真一點,每次寫點作業拖拖拉拉」有效100倍。
如果孩子繼續磨蹭,我們只需簡單提醒:留了作業是要完成的。
不要再說其他多餘的,不要在他的糾纏上給任何關注。
在困難的養育時刻,讓我們給自己多一點慈悲吧。多一些克制,少一些衝動,當我們不再用怒火灼傷孩子,愛的陽光才能照進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