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圖片來源:Pexels)
【看中國2025年4月22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有人發現,在中國的一些定點零售藥店買的藥,價格不僅高於醫院,甚至比電商平台貴兩三倍。而且不同藥店之間的藥價差異也很大,令人感到困惑。記者深入採訪後,發現了其中的原因。
《工人日報》記者採訪後,發現了上述情況。近日,來自遼寧大連的王鑫(化名)告訴記者,自己懷孕後查出缺乏維生素D,醫生給她開了一盒價格為47.4元的雙鯨維生素D滴劑(膠囊型)。藥吃完後,她在住家樓下的定點零售藥店購買同品牌同規格的藥物,其價格為63元,比醫院貴15.6元。這令她感到很疑惑,於是便上某電商平台進行搜索,發現在一些店鋪裡29.8元就能買到同款藥品。
來自北京的孕婦關儀(化名)的經歷也很相似。她遵醫囑補充維生素D。而她服用的星鯊維生素D滴劑(膠囊型),藥價差異也很大。她說,單位附近的醫保定點零售藥店賣54.3元一盒,而一些網店售價14.9元一盒,前者比後者貴兩倍多。
為了解同地區其他藥店的價格情況,記者打開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進入北京專區中的「醫保藥品比價」板塊,輸入關儀購買的藥品後發現,北京共有168家定點零售藥店售賣該藥,價格從29.5元至68.5元不等,其中有137家藥店的售價高於50元。
隨後,記者致電西城區某藥店查詢,店員說該藥品售價為56元。當被問及為何價格遠高於互聯網平台時,對方表示,該藥店是全國連鎖,按統一價格售賣,不清楚公司定價的衡量因素。
除了上述兩個案例,來自杭州的張先生也碰到了類似的情況。去年冬天,患上感冒的他到樓下藥店買藥。店員向他推薦了雲豐風寒感冒顆粒,售價為35元一盒。但張先生發現,該店的同款藥物外賣價格卻是11.3元。
經過一番交涉,店員表示,張先生可以按照線上的價格支付,但不能使用醫保卡。張先生有些猶豫,他的醫保個人賬戶裡還有不少餘額,不刷的話也取不出來。但面對3倍的價差,他最終還是決定用現金支付。
《新民晚報》早前報導,市民宋女士向「新民幫儂忙」反映,她在一家醫保定點零售藥店購買雙黃連口服液,藥店售價82元,差不多是互聯網藥店售價的3倍,這讓她很費解。
記者做了一番調查,相關部門給出明確回應:此藥已被納入上海中成藥帶量採購目錄,即將執行「對折」新價格。此外,醫保局已在抓緊研究將互聯網藥店納入醫保支付的范疇。
哪些因素影響了藥品定價?
受訪專家認為,藥品定價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對於公立醫院、定點零售藥店、互聯網平台等經營主體來說,其藥價差異源於運營模式、成本管理水平、監管政策等方面的差異。
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健康法治研究與創新轉化中心主任鄧勇說,政府啟動集採後,公立醫院的藥品採購成本降低,很多定點零售藥店尚未參與集採,藥品進價可能偏高。此外,藥店的房租、人員工資、醫保對接管理成本等都會體現在藥價上。
鄧勇說:「互聯網藥店之所以具有價格優勢,一方面在於運營成本較低,部分大平台與藥企直接合作,拿到較低的採購價。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很多平台通過低價策略攬客。」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廖藏宜從價格政策角度分析稱,公立醫院已實現藥品銷售「零加成」。而定點零售藥店的藥品要分情況來看,一些地區開展集採藥品「進零售藥店」試點,為集採藥品售價劃定范圍。
除此之外,藥店作為市場主體,對一些藥品具有自主定價權。但廖藏宜也表示,自主定價權的行使是有限度的,必須確保定價的合法性、公平性、合理性。如果一些藥店過份追求利潤,出現價格虛高、價格欺詐等行為,或造成醫保基金的「跑冒滴漏」,就會侵害參保人的權益,破壞醫藥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
據中共醫保局統計,截至今年2月,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上線定點零售藥店比價功能。「比價神器」的推出有助於打破信息差。買藥之前可通過官方平台進行比價,選擇性價比高的購買渠道,同時要合理使用醫保個人賬戶,避免浪費。
近期,不少地區進一步完善醫保藥品價格監測體系,為定點零售藥店的藥價劃出紅線。一旦高於「警戒線」,藥店會受到提醒、約談或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