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警察阻止在中南海外拍照(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在經歷一段痛苦的情感關係後,我意外接觸到心理學中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病症——自戀型人格障礙(NPD,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這類人格的特徵包括極度自戀、情感冷漠、操控欲強烈,甚至會對他人造成長期精神虐待。與NPD者相處,往往令人痛苦萬分,常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淖之中。直到我終於艱難走出這段陰影,才驚覺:NPD雖難以察覺,卻極具毀滅性,且比我們想像中更加常見。
而當我以這個心理學視角重新審視中共政權的行為時,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個體制,竟與NPD人格的核心特徵,驚人地相似。
什麼是NPD?
自戀型人格障礙是一種深層次的人格異常,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與病態的權力慾望。心理學界及大量NPD倖存者總結出以下十項常見特徵:
1.極度自私、控制欲強,唯我獨尊
2.顛倒黑白,活在自我幻想中
3.空心人,缺乏共情能力,靠模仿他人維持形象
4.愛比較、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
5.情緒不穩,易怒失控
6.選擇性失憶,拒絕承認錯誤、善於甩鍋
7.精神控制,習慣打壓與操縱他人
8.內在極度自卑,缺乏信任與愛
9.對自己人最狠,對親密關係中的對象很殘酷
10.重利輕義,計較功利,缺乏奉獻精神
而當我們將這些人格特徵與中共政權的現實操作進行比對,竟能一一對應,令人震驚。
NPD與中共:極權政體的心理投射?
1.控制欲與唯我獨尊
從建立網路防火牆封鎖國際資訊,到對新疆、西藏進行文化與宗教的強制統一,再到香港《國安法》的強勢落地,中共政權展現出對控制的極度執念與獨裁傾向。對臺政策更是充滿威壓與不容置疑的姿態。
2.扭曲現實,顛倒黑白
任何來自外界的批評,常被描繪成「敵對勢力干預」;例如緬甸KK園區的人權醜聞,也能被包裝成「一帶一路」的成功案例。這種現實扭曲的話術,與NPD患者的自我防衛機制如出一轍。
3.「空心人」式冷酷治理
從城市管理執法人員暴力驅趕街邊攤販、查扣外送員電動車等細節可見,政權對基層民眾的生活苦難毫無同理心。這是一種徹底「去人性化」的管理思維。
4.以比較為手段操控民眾
透過不斷將中國內部狀況與所謂「西方亂象」對比,政權營造出「祖國最安全」的幻像;同時又批評國民「不夠努力、不夠愛國」,製造焦慮與服從。
5.情緒化決策與政策波動
從經濟政策、計畫生育等政策的朝令夕改,到對外關係的忽冷忽熱,政權表現出極度情緒化、不穩定的治理風格,令人無所適從。
6.永不承認錯誤,擅長推卸責任
從疫情初期的信息封鎖,到天災人禍後的地方官員「背鍋」,中央權力從未真正承擔應有責任,正如NPD者永不認錯的本能反應。
7.精神控制與言論封鎖
網路審查、思想洗腦、壓制異議,這些系統性的輿論操控手段,令人聯想到NPD者對他人思維的長期操控與洗腦。
8.對內對外皆抱敵意
對內打壓少數民族與維權人士,對外則採取「戰狼外交」,極端攻擊性正是自戀型人格內心不安與自卑的投射。
9.「窩裡橫」式治理邏輯
愈是忠誠支持政權的群體,愈可能成為被監控與壓榨的對象。對內部的控制與懲罰遠遠超過對敵的理性應對。
10.重利輕義,缺乏公共精神
從官場的系統性貪腐到對公益的冷漠無感,政權在乎的是權力與利益的最大化,卻少有真正服務人民的精神。
根源:文化性格的反思
中國乃至整個東亞長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這種文化鼓勵壓抑、內斂與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也埋下了壓抑式嫉妒、內化敵意與極端競爭的土壤。當這樣的文化與集權體制交織,很可能催生出帶有NPD特質的統治模式——外強中乾、操控一切、缺乏愛與共情。
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整體社會極易陷入心理失衡與情緒紊亂。NPD式的政權,正是這種病態文化的產物與放大。
結語:辨識與警覺,是每個人的責任
無論是個體還是政權,當我們開始看見自戀型人格的陰影浮現,就應該提高警覺。認識與辨別NPD的行為模式,不只是心理學上的知識,更是社會存活的基本素養。
面對一個高度自戀、極度操控、充滿敵意的政權,我們更應思考:如何擺脫精神控制?如何重新找回自由、尊嚴與真誠的關係?這不僅是個人的救贖,更是社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