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年要燃放爆竹呢?(組圖)

作者:茹之 發表:2024-02-12 0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明代顧正誼開春報喜
明代顧正誼開春報喜。(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爆竹,民間又稱之為「爆仗」 「花鞭」或「響鞭」等。每逢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會出來燃放爆竹。大街小巷,爆竹聲聲,映襯著人們的笑臉,使得節日的氣氛也格外的濃烈。

年夜飯前人們喜歡放一通爆竹,俗稱「閉門炮仗」;到了子時,人們以猛烈的爆竹聲來驅逐鬼怪,迎接新年;正月初一開門又是一通爆竹,稱作「開門炮仗」,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喜」,放六枚叫「六六大順」,放一川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讓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的門口,則被稱作「滿地金錢」。

爆竹在中國有兩千多年歷史,被古人當作禳鬼的鎮物。古人認為,只要燃放爆竹,就可以驅除鬼怪。

民間傳說,中國古代有一種頭長尖角、異常兇猛的怪獸,名叫「年」。雖然「年」長居深海底,但只要除夕一到,就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各個村寨的人每次一到除夕,就會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來躲避「年」。

有一年的除夕,人們按照往常般忙著收拾東西來逃往深山。忽然村東頭來了一位白髮老人,對著某一戶的老婆婆說要住一晚,而他能將「年」獸驅走。眾人聞言,盡皆不信。老婆婆趕忙勸他和大家一起上山躲避,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上山躲藏去了。

當「年」獸如往年般準備闖進村子肆虐時,突然傳來一陣爆竹聲,「年」被嚇得渾身顫慄,不敢再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猛然一見,大驚失色,即刻倉惶逃跑。

第二天,人們從深山回到村子時,發現一切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此外,大家還發現燃放爆竹竟是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之一。至此往後,每年一到這個時候,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燃放爆竹。當此一風俗越傳越廣,變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燃放爆竹當然也就成為過年的重要習俗之一。

清代劉權之《億春書瑞・萬戶春聲》,畫過年熱鬧景象。河岸邊,孩童燃鞭炮戲耍。鄰里友人,互道恭喜賀年。
清代劉權之《億春書瑞・萬戶春聲》,畫過年熱鬧景象。河岸邊,孩童燃鞭炮戲耍。(16:9)(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史料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說法。西漢東方朔在《神異經》中說,西方深山中,有一種長尺餘的鬼怪,名「山魈」。它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它,人們才可得到吉利平安。據說山魈怕火、怕響聲,於是人們就想出對付的辦法,那就是把竹筒放到火堆裡燒,讓燃燒時竹節發出嗶剝嗶剝的聲音,來嚇跑山魈。這大概是最早有跡可查的製作爆竹的方法。

六朝時,人們在過年時燃放爆竹就已形成了習俗。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是後來「開門炮仗」的由來。

唐朝初年曾爆發瘟疫,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後稱為「爆竿」。火藥發明並被廣泛應用後,在宋朝,爆竹改用紙頭筒扎火藥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來點放,當時稱為「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從唐宋開始,燃放爆竹成為各地的習俗。後來,燃放爆竹不再單是過年時為了驅鬼辟邪,在喜慶時也可以燃放。



責任編輯:初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